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6 13:47:06

2014铁一中二模散文阅读及解析

  西安中考网讯:以下是铁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阅读材料及答案分析。
       
          这是继铁一中一模散文阅读及解析后的第二次模考分析,时间仓促,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红石峡记
       
          梁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大铁塔,北京之天安门,上海之黄浦江。在榆林则是红石峡。峡在城北三里。正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为黄沙漫漫,旱象连连。殊不见,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二是山色全红。大漠有峡已自为奇,而石又赤红,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峡中遍布石刻。刀凿斧痕,题刻满山。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历代征战以此为烈。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于是便削石为纸,振河为墨,银钩铁划,直抒胸臆。个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强瓜分中国,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陕甘总督。其时,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争。投降派谓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经营,更欲放弃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谬说,以陕督之职筹粮备饷,又领钦差之命,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固我中华万世之基业。其用兵之时更植树千里左公柳,春风直度玉门关。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就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图大略,边情难舍。这四字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有一位,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他1941年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石峡中这类慷慨激昂文字还有许多,如“巩固山河”、“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皆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
       
          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地老天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呜呼,收南北而融古今,唯此一峡。其全长300米,南北走向,东西两岸,一川文字,满河经典。除述边关豪情,还有写风光之秀,如“蓬莱仙岛”、“塞北江南”;写地势之险,如“天限南北”、“雄吞边际”;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200余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正是:
       
          赤壁青史,铁铸文章。大漠之魂,中华脊梁。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9月29日20版)
       
          12.红石峡为什么是榆林的名片?(3分)
       
          【答案】①红石峡景色奇特;②红石峡地处要塞;③红石峡遍布石刻,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首先需要根据第一段理解名片的含义,“名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纸片。”
       
          在文中则指“能够彰显榆林自身特色的标志”。因此,本题便可换个方式提问,即“为什么说红石峡是榆林自身特色的标志?”
       
          结合文章第②段介绍红石峡的奇特;第③段介绍红石峡地处北疆要塞,历史上多次抵御外来入侵,从而表现出国人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第④段由红石峡的石刻文字来彰显民族精神即可得出答案。
       

zkfour 发表于 2016-7-26 14:00:33


       
                       
          13.峡中“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200余幅”,作者为何详写“榆溪胜地”、“还我河山”来历?(3分)
       
          【答案】“榆溪胜地”写出了左宗棠对榆溪、对西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还我河山”写出了马占山面对国土沦丧的激愤、爱国之情。详写这两处能够表现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榆溪胜地”和“还我河山”都出现在文章第③段,而第③段则重点表现国人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从这点出发作答即可。
       
          14.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
       
          【答案】“地方志”表现出红石峡在历史上的变迁;“中国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他们共同表现了红石峡石刻的内在精神与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此题需要在理解词语自身含义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层含义。“地方志”原指能够记载某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文献,在文中则表现红石峡的历史变迁。“中国印”原指能够表明中国的信物,在文中表现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15.请根据提示部分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A】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修辞手法)
       
          【B】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句式特点)
       
          答案:【A】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石峡在夕阳晚照时的那种浓郁的、广阔的红,能够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
       
          【B】本句采用四字短句的形式,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表现了将士们豪迈、视死如归的气概和战场的苍凉悲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赏析句子主要从修辞、描写、句式等入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作用即可。
       
          16.全文气贯长虹,一泻千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赞美红石峡的奇景;歌颂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赞美红石峡的石刻;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我们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主旨。结合文章②③④段,可以看出作者分别写了红石峡的奇景、历史人物、石刻等。作者通过这些表达出对奇景、石刻的赞美,对历史人物和不屈精神的歌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铁一中二模散文阅读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