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7 11:19:40

九年级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典型试题分析

  九年级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典型试题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
          命题意图:题目的设置注重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共7个题。第1题字音考查,第2小题字形辨析,第3小题近义词辨析,主要考查的都是日常使用中出错较高的字音、字形、字义。第4题古诗文默写,八句话中只有两处直接填写上下句,其它6句都是理解性默写。第5题名著阅读,从《水浒》《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名人传》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写阅读收获,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同时还考查了仿写句子的能力,既体现了语文素养的积累又突出了实践运用能力,可谓设计巧妙,一举两得。第6题拟写新闻标题、修改病句,在实际语境中考查学生的压缩语段的概括能力与修改语句的能力。第7题综合性学习,要求考生在所给的两幅画中,任选一幅来写推荐语,两幅画构思巧妙,考生无论是介绍画面,点明寓意,还是评价构思,都需要有很强的联想力、想象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思辨性和创新性。
          考生答题情况:满分28分,平均分19.14分,其中第1、3、5、7题得分率在70%以上,失分较多的是第6题,难度0.53。
          典型试题1: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5分)
          5月20日电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上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 (3分)
          (2)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答案:(1)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在郑州举行(“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郑州”一点1分,共3分)
          (2)示例一:删去“上”。示例二:把“以”改成“在”,把“为”删去或改成“的”。示例三:把“以”改成“由”或“从”,删去“为基础上”。(2分)(共5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2.66,难度0.53。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和修改病句两个内容,其中拟写标题相对容易,主要问题是概括不够全面,许多学生不能把3个要点全部概括进去,造成失分;修改病句有些难度,主干句的宾语结构复杂,涉及杂糅、语意不明等错误,病因复杂造成符合要求的改法至少5种,学生顾此失彼,错误率较高。
          典型试题2:
          7.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学校要办节水宣传画展。请你从下面两幅画中任选一
          幅,结合画面内容,从寓意、构思等角度写一段推荐语。(60个字左右)(5分)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第一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从祖辈的井到父辈的井再到子孙的井,井绳越来越长,意味着井越来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
          示例二:我推荐第二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利用“家”和“冢”两字“点”的位置不同,把“点”变形为水滴,提醒人们如果不节约用水“家”就会变成“冢”。(从寓意、构思等角度,结合画面内容与节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表明观点,1分;具体阐述,3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3.62,难度0.72。这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试题,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表达能力才能有条理地完成题目。值得欣慰的是,综合性如此高的题目,得分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通过抽查样卷发现,考生回答问题时的失误主要是,考虑不够周全,整体把握能力较弱。
        小编推荐:
       
       
       

zkone 发表于 2016-7-27 12:00:48


       
                       
          (二)现代文阅读
          命题意图:本部分由记叙文阅读《桥在水上》、说明文阅读《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构成,共有9个题。从整体理解、内容概括、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间接考查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把握。题量较大,灵活性题型较多,涉及多项阅读能力,难度上中等偏难。
          考生答题情况:满分28分,平均分15.6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9.88分、说明文阅读5.80分。失分较多的有第9、11、13、14、15、16题。
          典型试题1:
          9.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3分)
          答案: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25,难度0.42。关于题目的作用,九年级学生已有相当的积累,学生说出一个并不难。本题的难度在于,“桥在水上”这个标题耐人寻味,大部分读者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蕴,更不要说处在紧张焦虑中的考生。许多考生对“结合全文”的具体要求视而不见,只是答了些套话,不能得分;或者只答出一种作用,虽然具体有与文章的结合,却只能得1分。
          典型试题2:
          1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案: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
          (意思对即可。一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2.35,难度0.59。文中对那个中年妇女的直接描写可谓是极其简洁,本题却要求“结合全文探究”这个人物形象,有意设置了一定难度。许多学生答题缺乏针对性,要么含糊不清,要么贴个道德标签。
          典型试题3:
          13.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④引起下文。(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12,难度0.5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与第9题有相近之处,存在问题也有类似现象,如答题套话、术语虽多却不符合文体,因而不得分。
          典型试题4:
          14.第②~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3分)
          第②段:岳桦的属性生及地理分布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答案:第③段:岳桦生长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第④段:岳桦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状态。第⑤段:岳桦的外观及木质特点。(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0.94,难度0.31。本题其实考查对段落的概括能力,说明文的语言也不晦涩难懂,难度中等。但是,原文中没有中心句,每个段落都有几层意思,关键词也不突出清晰,要准确、全面概括这3个段落实非易事。此题是全卷得分最低的一道题。
          典型试题5:
          15.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①作比较。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②列数字。用“1700米~2100米”具体、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③摹状貌。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答出任意两种,言之成理即可。一种2分,其中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1分。共4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2.35,难度0.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且出现的3种说明方法除“摹状貌”相对不常用外,其它2种都是常用常见的,难度本不算大。由于题目要求在第④段中找出两种方法,这就增加了难度。而且出错的学生大都在作用分析上与所举说明方法不相搭,也就是并没有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
          典型试题6:
          16.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
          析。(3分)
          答案:示例一:“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一句中的“只”表限制,强调岳桦生长期很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示例二:“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一句中的“坚如磐石…‘人水即沉”生动形象地说明岳桦木质异常的细密坚硬。(任选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举出例子,1分;分析,2分共3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39,难度0.46。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较好;对生动性的把握,许多学生却与说明方法的分析混为一谈,甚至是从所谓的内容思想角度分析岳桦的精神品质。在具体的分析中,又常常是举例不典型、不明确、笼统的泛泛而谈。
        小编推荐:
        2012中考语文:解析说明文三类题型
        郑州61中名师谈中招语文复习经验
        回顾2012中考:怎样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题型?

zktwo 发表于 2016-7-27 12:35:06


       
                       
          (三)古诗文阅读
          命题意图:古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内外文言文的理解、掌握情况,今年比较阅读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与《资治通鉴·周纪一》选段,从常用实词、翻译、文章理解等角度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古诗阅读考查的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考查两个角度:一是思想情感,一是赏析修辞。
          考生答题情况:满分14分,平均分8.44分,失分较多的有第17、20、22题。
          典型试题1: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答案:(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   (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17,难度0.59。 “地方”意在对古今异义词进行考查,部分学生因对“地方”解释不全面而失分。“蔽”在这里表被动,暗含着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考查。凡回答“受蒙蔽、被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均是正确的。此问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典型试题2: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
          答案: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
          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75,难度0.44。题目意在考查对课内外文言文的理解与联系,要求“分条概括”齐国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共有四点,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总结不够全面;或者答案凌乱无条理。
          典型试题3:
          2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思对即可。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共3分)
          考情分析:平均分1.62,难度0.54。赏析修辞出错较多,主要是分析不够深入、全面,未很好的结合古诗的具体内容,或者前后分析不一致,比喻、对偶混在一起。
          (四)作文
          命题意图: 今年作文命题依然采用了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二选一的形式。命题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个题目比较“含蓄”,其实暗含着比喻,需要从字面和深层的不同层面加以注意。“屋檐”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屋檐,在文章中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还可以比喻同一个环境、条件状况等,如共同的地球、共同生活的家园、学校等。这个题目体现的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或者两个以上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共同承担、共同分享,也可以是共同面对的冲突、矛盾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材料作文,要表现的是“梦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缺一不可。其中“梦想”可以理解为“理想、计划、目标”等;“砖头”喻为“行动、做法、行为或成功的条件如勤奋、乐观、坚强、持之以恒等。两个题目,一个重在记叙、一个叙议均可,均体现了充满宽容、理解精神的社会和谐的追求,也体现着为梦想积极进取的时代潮流,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同时也兼顾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熏陶,体现”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指导思想。
          考生答题情况:满分50分,平均分40.35,难度0.81。”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个题目因为它在体裁上更适宜写记叙文,有60%的学生选择了它。而且大多数学生是记叙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写”妈妈的关怀“”同学之间的交流“,流露出对家庭、对学校的怀恋,真实可感。有少数学生选择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有创意和思考。比如面对社会中的冷漠现象、道德缺失问题,很多学生选取了”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与”小悦悦“”食品安全“等事件对比,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梦想“和”行动“的材料作文,学生基本能把握材料寓意,正确立意。在体裁上多数学生选择了议论文,论据材料选择上能围绕论点进行,比如贝多芬、林肯、司马迁、李时珍、刘伟、林书豪等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多为学生采用,也有学生能从自己或者身边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作为论据进行论述。论证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明晰,特别是一些学生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都值得肯定。
          存在的问题:1.内容空洞。记叙文不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展示,而是反复说”同学之间要怎样“,但没有实在的内容。议论文则是论据单薄,让人感觉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量的不足。2.中心不明确。记叙文重点不在于表现事件,而在于写人上,变成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没有反应出”相互“或”同“的概念来,游离了主题。3. 有一些宿构现象,如在文章的前、中、后点到”同一屋檐下“,但整篇文章跟主题并没有任何联系。4. 行文缺乏整体构思,写到哪里算哪里,书写潦草、别字频出等问题。
          典型试题:略。
        小编推荐:
        2012中考语文:解析说明文三类题型
        郑州61中名师谈中招语文复习经验
        回顾2012中考:怎样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题型?

zkone 发表于 2016-7-27 14:07:15


       
                       
          五、九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核心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九年级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扎实,如得分率极低的修改病句、说明文阅读,显示出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法基础知识,对说明文体的一般特点还没有掌握。
          2. 学生在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上,显示出较大差异,在鉴赏评价能力上则整体显示不足,失误频频。
          3. 通过抽查样卷发现,考生回答问题时的失误主要是,考虑不够周全,整体把握能力较弱。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九年级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感悟、表达,用语文学习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杜绝单纯用考试形式代替丰富多样的教学。
          2.理解分析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要有针对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注意文体特征,尤其是要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概括句意文意。补充适当的语法知识,要注意在鲜活的生活语境中学习。
          3. 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有层次地介绍、总结来自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审题的习惯;答题时,要抓住重点,逐条分点,有条理的表述;注意总结答题规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小编推荐:
        2012中考语文:解析说明文三类题型
        郑州61中名师谈中招语文复习经验
        回顾2012中考:怎样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题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典型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