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之第二学期化学方程式
序号
反应物类型
实验名称
化学方程式
反应现象
反应类型
54
酸与金属反应
向锌片滴加盐酸
Zn+2HCl → H2↑+ZnCl2
锌片表面产生气泡
置换
55
向镁片滴加盐酸
Mg+2HCl → H2↑+MgCl2
镁片表面产生气泡
置换
56
向铝片滴加盐酸
2Al+6HCl → 3H2↑+2AlCl3
铝片表面产生气泡
置换
57
向铁片滴加盐酸
Fe+2HCl → H2↑+FeCl2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
置换
58
向铁片滴加硫酸
Fe+H2SO4 → H2↑+FeSO4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
置换
59
向铜片滴加浓硫酸
2Fe+6H2SO4(浓) → 3SO2↑+6H2O+(Fe)2SO3
溶液变棕黄色,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置换
60
酸碱中和反应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
HCl+NaOH → NaCl+H2O
放出热量
复分解
61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氢硫酸
H2S+2NaOH → Na2S+2H2O
放出热量
复分解
62
向氢氧化钙溶液滴加硝酸
HNO3+NaOH → NaNO3+H2O
放出热量
复分解
63
向氢氧化铁溶液滴加稀盐酸
3HCl+Fe(OH)3 → FeCl3+3H2O
红褐色固体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
复分解
64
向氢氧化铜溶液滴加稀盐酸
2HCl+Cu(OH)2 → CuCl2+2H2O
蓝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复分解
65
向氨水滴加稀硫酸
H2SO4+2NH3.H2O → (NH4)2SO4+2H2O
放出热量
复分解
66
向氨水滴加稀盐酸
HCl+NH3.H2O → NH4Cl+H2O
放出热量
复分解
67
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向氧化铜滴加稀盐酸
CuO+2HCl → CuCl2+H2O
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复分解
68
向氧化铜滴加稀硫酸
CuO+H2SO4 → CuSO4+H2O
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复分解
69
向三氧化二铁滴加稀盐酸
Fe2O3+6HCl → 2FeCl3+3H2O
红棕色粉末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
复分解
70
向氧化钙滴加稀硫酸
CaO+H2SO4 → Ca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形成白色悬浊液
复分解
71
向氧化锌滴加稀盐酸
ZnO+2HCl → ZnCl2+H2O
白色固体溶解
复分解
72
向氧化铝滴加稀硫酸
Al2O3+3H2SO4 → 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复分解
73
向氧化镁滴加稀盐酸
MgO+2HCl → MgCl2+H2O
白色固体溶解,形成白色溶液
复分解
74
酸与盐反应
向大理石滴加稀盐酸
CaCO3+2HCl → CaCl2+CO2↑+H2O
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复分解
75
向碳酸钠溶液滴加稀盐酸
Na2CO3+2HCl → 2NaCl2+CO2↑+H2O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复分解
76
向硝酸银溶液滴加稀盐酸
AgNO3+HCl → AgCl↓+HNO3
生成白色(难溶于酸)沉淀(AgNO3见光易分解,酸化硝酸银检验稀盐酸)
复分解
77
向硝酸银溶液滴加稀硫酸
AgNO3+H2SO4 → Ag2SO4↓+HNO3
形成白色悬浊液(硫酸中混有盐酸时不能用硝酸银检验的原因)
复分解
78
向碳酸银滴加硝酸
Ag2CO3+HNO3 → 2AgNO3+CO2↑+H2O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复分解
79
向硝酸钡溶液滴加硫酸
Ba(NO3)2+H2SO4 → 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难溶于酸)
复分解
80
向氯化钡溶液滴加硫酸
BaCl2+H2SO4 → 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难溶于酸)
复分解
81
向碳酸钡固体滴加硫酸
BaCO3+H2SO4 → BaSO4↓+H2O+CO2↑
生成气泡和白色沉淀(难溶于酸)
复分解
82
向碳酸钾溶液滴加硝酸
K2CO3+2HNO3 → 2KNO3+CO2↑+H2O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复分解
83
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向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
2NaOH+CO2 → Na2CO3+H2O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复分解
84
向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硫
2NaOH+SO2 → Na2SO3+H2O
(工业上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复分解
85
向氢氧化钙溶液通入二氧化硫
2Ca(OH)2+SO2 → CaSO3↓+2H2O
(工业上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复分解
86
向氢氧化钙溶液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
*CaCO3+CO2+H2O → Ca(HCO3)2
浑浊的悬浊液变澄清
化合
87
向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三氧化硫
2NaOH+SO3 → Na2SO4+H2O
复分解
88
向氢氧化钡溶液通入三氧化硫
Ba(OH)2+SO3 → BaSO4↓+H2O
生成白色沉淀(难溶于酸)
复分解
89
二氧化硅固体滴加氢氧化钠
NaOH+SiO2 → Na2SiO3+H2O
(生成的硅酸钠俗称水玻璃)
复分解
90
碱溶液与盐溶液反应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硝酸镁溶液
Mg(NO3)2+2NaOH → Mg(OH)2↓+2NaNO3
生成白色沉淀
复分解
91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氯化镁溶液
MgCl2+2NaOH → Mg(OH)2↓+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复分解
92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
CuSO4+2NaOH → Cu(OH)2↓+Na2SO4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93
向氢氧化钙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
CuSO4+Ca(OH)2 → Cu(OH)2↓+CaSO4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配置农药波尔多液——蓝色悬浊液)
复分解
94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硫酸铁溶液
Fe2(SO4)3+6NaOH → 2Fe(OH)3↓+3Na2SO4
生成红褐色沉淀
复分解
95
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氯化铵溶液
NH4Cl2+NaOH → NaCl+NH3↑+H2O
生成气泡
复分解
96
向氢氧化钙溶液滴加氯化铜溶液
CuCl2+Ca(OH)2 → Cu(OH)2↓+CaCl2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97
向氢氧化钙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
Na2CO3+Ca(OH)2 → CaCO3↓+2NaOH
生成白色沉淀
复分解
98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
向氧化钠固体滴加水
Na2O+H2O → 2NaOH
白色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化合
99
向氧化钾固体滴加水
K2O+H2O → 2KOH
白色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化合
100
向氧化钡固体滴加水
2BaO+2H2O → 2Ba(OH)2
白色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化合
101
向氧化钙固体滴加水
CaO+H2O → Ca(OH)2↓
白色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化合
102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
向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
CO2+H2O → H2CO3
化合
103
向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硫
SO2+H2O → H2SO3
化合
104
向蒸馏水通入三氧化硫
SO3+H2O → H2SO4
化合
105
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氧化钙与二氧化硅反应
CaO+SiO2(高温→) CaSiO3
化合
106
加热难溶性碱
加热氢氧化铜
Cu(OH)2((→)CuO+H2O
蓝色固体溶解,生成黑色固体
分解
107
加热氢氧化铁
2Fe(OH)3((→)Fe2O3+3H2O
红褐色固体溶解,生成红棕色固体
分解
108
加热氢氧化镁
Mg(OH)2((→)MgO+H2O
白色固体溶解,生成白色固体
分解
109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NO3 → Cu(NO3)2+2Ag
铜片表面有银白(灰黑)色固体析出,溶液呈蓝色
复分解
110
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Fe+CuSO4 → FeSO4+Cu
铜片表面有红固体析出,溶液呈浅绿色
复分解
111
将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Zn+FeSO4 → ZnSO4+Fe
锌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复分解
112
将镁条插入硝酸铜溶液中
Mg+Cu(NO3)2 → Mg(NO3)2+Cu
镁条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复分解
113
将镁条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Mg+2AgNO3 → Mg(NO3)2+2Ag
镁条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复分解
114
盐溶液与盐溶液反应
向碳酸钠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
2AgNO3+Na2CO3 → Ag2CO3↓+2NaNO3
生成白色(溶于酸)沉淀
复分解
115
向硫酸锌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
ZnSO4+BaCl2 → BaSO4↓+ZnCl2
生成白色(难溶于酸)沉淀
复分解
116
向硝酸钡溶液滴加硫酸钠溶液
Na2SO4+Ba(NO3)2 → BaSO4↓+2NaNO3
生成白色(难溶于酸)沉淀
复分解
117
向碳酸钠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
BaCl2+Na2CO3 → BaCO3↓+2NaCl
生成白色(溶于酸)沉淀
复分解
118
向硝酸钡溶液滴加硫酸钠
ZnSO4+BaCl2 → BaSO4↓+ZnCl2
生成白色(溶于酸)沉淀
复分解
119
化肥反应
加热碳铵
NH4HCO3((→)NH3↑+CO2↑+H2O
生成气泡
分解
120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反应条件最好是加热
复分解
121
硫酸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NH4)2SO4+Ca(OH)2 → 2NH3↑+CaSO4+2H2O
生成气泡
分解
122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NH4HCO3((→)NH3↑+CO2↑+H2O
生成气泡
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