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31 10:32:27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海水“晒盐”

  化 学 教 学 案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 海水“晒盐”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我们都知道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并完成有关的实验探究。
          [第一课时]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书P9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先将海水引入 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 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补充实验]
          以硝酸钾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饱和溶液的有关性质。
          提出你的设想: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限度。
          [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作业]
          思考: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
          [第二课时]
          [引入] 既然大多数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限度的,那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如何表示和衡量呢?
          [提出问题]
          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请提出你的假设。
          [实验探究]
          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实验结论]
          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
          [学生讨论]
          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
          [定义]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活动天地]
          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 从溶解度曲线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1.我们只需要通过实验测得10组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就可以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而从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查得0℃-100℃之间任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所以,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
          2.如果将几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叠加在同一张坐标图上,我们就能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例如: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判断哪些物质是易溶物,哪些是可溶物或微溶物;两条曲线的相交点,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选择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等等。
          [课堂练习]
          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多少 D.温度
          [第三课时]
          [回顾思考]通过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你对“结晶”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晶体——有规则外型的固体
          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良种途径: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在晒盐得到粗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工得到精盐。
          三、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目的是 ,若要除掉可溶性杂质,需加入 、 、 等物质,将 等可溶性杂质转换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 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深入思考]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加入氯化钡、纯碱、烧碱等物质,使SO42- 、Ca2+ 、Mg2+等可溶性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盐酸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针对上述叙述,运用你所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加入的氯化钡、纯碱、烧碱分别要对应将 、 、 离子转化为沉淀;
          ⑵如果这些离子是由CaCl2、MgSO4溶解于水形成的,那么依次加入适量的烧碱、氯化钡、纯碱时,会怎样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课堂小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海水“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