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酸碱盐相关性质的深入探究
2015全国中考时间
中招政策答疑50问
中考英语高分作文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考体育训练计划
中考数理化压轴题
中考文科备考指南
中考志愿填报指导手册
语文复习周计划
中考一轮复习攻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过程即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探究性实验也正是充满研究、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可称为"探究性学习"纵观近几年北京的中考题和模拟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实验可以分为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酸碱盐性质的探究及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下面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初中化学老师为同学们解读酸碱盐性质的探究:
1、实验探究题解题战略:
(1)明确实验目的 (2)认真阅读已知条件 (3)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答题方法三步骤:
实验操作(取样,加试剂)--实验现象(固、液、气的变化)--实验结论
2、酸碱及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能与较活泼的金属(主要是指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前面的金属)反应放出H2
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种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又被称为碱性氧化物
④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又被称为中和反应
⑤能与某些盐反应
(2)碱的通性:
①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能与某些盐反应
④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又被称为酸性氧化物(3)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溶液)+金属→新金属+新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②盐+酸→新盐+新酸
③盐+碱(溶液)→新碱+新盐
④盐(溶液)+盐(溶液)→两种新盐
3、废液成分确定:
(1)生成物一定有 (2)可能过量的溶质 (3)可能未反应的物质
【例1】(2012年北京中考33)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
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5、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NaHCO3溶液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无明显变化
产生气泡
加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
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
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
【解析】(1)②根据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及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进行解答;
(2)【实验1】观察图表,根据碳酸氢钠和氯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和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不溶物进行解答;
【实验2】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解答;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分析,对于没有明显现 象的化学反应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或者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
【参考答案】(1)产生气泡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2)【实验1】CaCl2溶液NaOH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也出现浑浊
过滤,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盐酸
【实验2】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的NaHCO3溶液,充分反应,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证明NaHCO3不存在
(3)证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证明反应后某一反应物不存在
【例2】(2013年北京中考33)
33.(7分)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 Na2S4+O2 + 2H2O === 8S↓+ 4 NaOH 。
【实验资料】
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Na2S2O2)可溶于水,常温下与 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碳酸钠、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
制得 Na2S4,反应为4Na2CO3 + 12S + X 加热 2 Na2S4 + 2 Na2S2O2 + 4CO2,X 的化学式
为 ,蘸有浓NaOH 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入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2所示)
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求),按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__
④按照① ~③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划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0.1%)
【反应与评价】若实验过程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中考说明要求:科学探究的相关内容都是三星,本题属于试卷的压轴题也是区分分数的题,所以不是很容易回答。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在于背景较新颖,实验步骤较为复杂,对同一试管中的空气进行两次分析,但实验原理不变。
【参考答案】(1)O2,吸收CO2和Na2S4受热产生的有毒气体H2S, (2)试管内液面上升,有固体产生,(3)4: 5(4)20.9,若未放置一段时间,结果将偏小,原因是第一步反应消耗了试管中空气中的O2 ,若不静置第二步反应中O2含量偏低,则测量结果偏小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课程的任何疑问,您均可致电400-815-1616,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专业老师会为您答疑解惑。
官方网站: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官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