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31 17:35:34

九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重点掌握廊坊大捷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1860年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和1858年以后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讲授新课】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兴起和发展)首先,对于“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提问:“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导入框和第一目下面的内容,从中找出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义和团”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民间秘密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清末的阶级矛盾)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民族矛盾的激化)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被清政府利用。)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可以一时抵抗侵略,但最终要失败;但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这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一句。二是“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一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从“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一句中可以看出,一年的时间,义和团由山东到京津,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师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下一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