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31 17:35:35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四章教材整合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四章讲述封建社会繁荣的隋唐时期,下分8节。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试探将其中的第2-8节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将唐朝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和对外关系等主要信息贯穿于唐朝文化的主要载体──唐诗中。唐朝是诗歌的朝代,诗歌是唐朝的见证。唐诗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记录了唐朝社会从鼎盛到衰落、从交通到经济、从科考到外交、从生活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今天,当我们遨游在唐诗的海洋,仍能感受到1300多年前的文学遗风,震撼于唐人博大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并由此认知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强大功能。一、盛唐气象、城市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经过初盛唐一百多年的经营,到了公元八世纪上半叶,正值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几乎集合了所有封建王朝的优越之处,不愧是唐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史书上称之为“开元盛世”。杜甫的《忆昔》诗对这一时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唐社会进行追忆,称颂与褒扬之意溢于言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唐都长安,其建筑风格、市坊布局、风俗人情已经引起当时世界的关注。有诗为证: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 “扬一益二”证明扬州的经济繁荣。历代的开发建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工商业,长江、运河便利的交通,这一切造就了扬州的城市形象,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将扬州嵌入他们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生只合扬州死。(张祜《纵游淮南》)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遣怀》)二、战乱、党争、衰落藩镇势力对抗和挑战中央政权的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盛极而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此写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句子以及玄宗一行西南逃行、军士哗变、贵妃缢杀等情节。以其“诗史”著称的杜甫也有较多记录: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无家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安史之乱一起冲击唐王朝统治的还有宦官擅权、牛李党争。诗人韩翃以汉喻唐揭露了权阉势力:“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寒食》)在如何对待藩镇、怎样选拔官员等问题上长期争执的朋党势力此起彼伏,当李党首领李德裕失利被贬崖州后,“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摭言》)。 “开元”、“天宝”都是唐玄宗的年号。由盛而衰,从治到乱,留给后人的思索是相当广泛的。三、工业、特产李白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五言诗共17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左右,李白漫游来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间,写成组诗。据郭沫若考证,它是李白诗作而且也是所有唐诗中唯一一首描绘冶金场景的诗作,这种题材在古典诗歌中是难能可贵的。制瓷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 “茶新换越瓯。” (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 “越瓯秋水澄。” (许浑《晨起》)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顾况《茶赋》) “越碗初盛蜀茗新。” (施肩吾《蜀茗》)尤其著名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越器》)两句诗,简直可以说是陆龟蒙为越窑青瓷免费策划的广告词!上述诗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可见,当时以越瓷作茶具成为时尚。四、农业、土地、环境 “山用火耕田。”(李商隐) “终朝看火耕。”(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唐朝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凸现。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口粮,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垦。史载“开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新垦土地达6亿多亩。这种对“高山绝壑”的开垦,不能不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渐渐移至长江流域。由以上诗句可见,受时代局限,当时人们大量烧山垦荒,没有也无法具备现在人们普遍重视的环境意识。 下一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四章教材整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