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和取得的外交成就后,能说出正视困难、坚强毅力等在克服困难中的作用。 2.在说出周恩来赢得人民尊重的主要原因后,能说出赢得人民尊重的条件和做法。 3.在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点,归纳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后,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知识与能力 1.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 2.向其他学生简介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包括召开的时间和过程、会议性质和会议主题),说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作用。 3.说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含义和作用。 4.通过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成就的异同,说出新中国的外交特点。 5.能够从“周恩来与我国外交事业”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知识,说出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重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2.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主题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3.在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感悟历史真谛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思想因为历史课堂教学要以互助探究、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为主要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所以,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初步理解和预测现实事物的发展走向、增强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2.处理方法:a.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以初步建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知识结构;b.通过创设新问题情境和设计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处理方法:a.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b.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课前导学 1.根据预习提纲,自读本课内容,建构本课知识结构。 2.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 3.准备再现“周恩来与尼赫鲁起草联合声明”、“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的片段历史场景。 4.复习有关旧中国耻辱外交的内容,如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教育渗透 1.知道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印、中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了解参加亚非会议的独立国家的大体分布,以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2.阅读相关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板书设计教学资源 1.多媒体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问题链及《周恩来外交风采》片段等。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4.重要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国历史教与学等。 下一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