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课标解读】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可以说,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张謇兴办实业的史实,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二、能力目标: 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能力;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学习张謇的爱国情怀;认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关系;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关系。【教学重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情感目标的落实【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张玉葡萄酒、鸵鸟牌墨水、同仁堂药业、全聚德烤鸭等招牌,说明这些都是创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二、授新 1、解释近代民族工业的概念。 2、说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大生纱厂的创办者张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结合课本100页)大生纱厂的创办说明了什么问题?张謇有爱国心,是状元实业家,有经营头脑,注重教育,注重科技;从状元到实业家,说明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3、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出示大生纱厂的相关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材料一: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结论:阶段一:甲午战争后创办、初步发展。思考:(1)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设厂自救”的浪潮?(联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2)大生纱厂是不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哪一时期?(3)这一时期的大生纱厂将会面临哪些困难(联系清朝末年的形式),又有哪些有力因素?(联系辛亥革命) 材料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结论:阶段二:一战爆发后处于黄金时期。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大生纱厂会处于黄金时期?这说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材料三: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再加上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结论:阶段三:一战后衰退倒闭。思考:(1)大生纱厂衰退并倒闭的原因有哪些?(2)那张謇有能力、有手段、有身份、有地位,那为什么还不能避免大生纱厂倒闭的命运呢?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前途、国家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意识) 3、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它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请同学们结合大生纱厂的发展以及课本101页相关内容,填写下表,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包括发展时期、阶段特征、原因) 4、通过原因的分析,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5、(出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示意图)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思考:我们的近代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想国家富强,首先要民族独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