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诸子百家重要代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深远影响。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能结合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和感受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懂得文化思想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道理,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教具准备:自教学挂图、卡片、人物画像、蔡志忠《论语》漫画等。教学方法:情境法、讲授法、问题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从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丁丹《论语》心得谈起,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感悟孔老夫子的为人之道。引出“孔子的思想在今天还适用吗?”导入新课。【思考解析】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1.该时期周王室政权衰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时代,富有学识的士人流落社会底层,并传播知识,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士人阶层,为其提供人才条件; 2.争霸和变革中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士人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为其创造了客观环境,因此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局面。【自主探究】速读教材,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及代表人物等。运用具体实例配以图片、活动等,让学生自己理解、感受、思考各家的思想主张,体会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角色扮演】由一个学生扮演一心想要统一六国的秦王赢政,其他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和孙子。秦王现在想改变秦国人乐于私斗、怯于战争的不良风气,准备出兵六国,建立统一霸业,因此急需招聘一名善于出谋划策的人。请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和孙子分别向秦王宣传自己的主张,设法使秦王相信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是最符合当时秦国称霸需要的,秦王会重视和采纳谁的主张?是否和历史史实发展相一致?为什么?教师扮演一个智者来充当顾问,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连呼三声“智者”,向教师求助。归纳: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严刑峻法压制反抗,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需要的,固然受青睐。而儒、道、墨主张保守与温和、故而当时不被重视。【拓展活动】案例1: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因赋税繁重,生活困难,偷盗别人的钱财。案例2:某学生不孝敬父母,不接受学校教育,甚至顶撞辱骂父母和老师。学生分成儒家思想教育组、道家无为而治组、墨家爱心感化组、法家严格执法组4个小组,分角色模拟诸家代表,面对上面展示的古今两个案例,通过讨论,各家(组)代表对其作出评价及处理办法,应充分体现“本学派”思想主张,最后做出点评。【古今链接】将教学挂图上的人物与当今的思想观点连线,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课堂小结】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而深厚的印记;各家学派在相互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中,绽放山一朵朵绚丽夺目的思想奇葩;迸发山蕴涵无穷魅力的智慧火花;深刻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不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内容视学生反馈情况和教学时间,灵活选做。 1.比较思考: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同一问题上,每位思想家都各抒己见,互相辩驳。请问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法家、道家各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2.读图说文:看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论语》,让学生认真领会,并回想一下自己犯错误时是怎么做的,看了这幅漫画后,有什么启发,并写下体会。 3.拜师学艺: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4.猜谜游戏:打三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名字(孟子、墨子、孙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