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与YJ谈《鸦片战争》一课的三维目标
乐山亚军 8:27:44 方老师,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确定更有操作性?帮我写几句,一会教研活动要说课用。 方明 8:28:08 知识与能力 1、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通过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发掘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与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3、重点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辨“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一提法的正误,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人物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围绕林则徐是否是鸦片战争罪魁祸首的问题,展开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影响的学习与理解。问题教学法过程中,通过提出“林是罪魁祸首”的观点,冲激学生已有的传统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兴趣激发点:与学生传统认识相左的观点提出 2、感受林哥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在时局阵痛之中的抗争精神 3、通过分析南京条约主要条款,感悟近代中国被迫顺应世界潮流的痛苦历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具体的文字组织,你处理吧乐山亚军 8:33:19 我发现了用词最多是“林是罪魁祸首” 方明 8:34:39 所以,我是建议本身就是三位同步一体三维目标的表达,用一段文字进行,就行了以避免言语重复乐山亚军 8:35:03 呵呵,没办法啊,为了符合格式呀。方明 8:35:32 三个层面的情感目标首先,是每课要考虑的--兴趣点问题兴趣,是历史教学贯穿三年的情感目标乐山亚军 8:35:54 与学生传统认识相左的观点提出此话怎讲?方明 8:36:15 学生不是白痴,不是没有一点关于林的知识 都知道林是好人,你突然提出他是坏人,这个对学生是有刺激的,性子气的,会急着批驳你,性子不急的,也会在脑子里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乐山亚军 8:37:15 呵呵,有道理。方明 8:40:03 每一课,都必须立足兴趣点为情感目标第一点--兴趣,不是热闹--是关注,有轻松也有沉重,有简单也有复杂。兴趣本身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所以,我建议我们有时得重温教育心理学。乐山亚军 8:41:00 呵呵。看看学生每课的兴趣着眼点在哪里方明 8:41:45 就这一课而言,提出与学生已有认知相反的观点,对学生固有知识体系进行冲击,来激发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的参与热情其次,本课主导性情感目标:忧患意识--通过清朝的落伍导致的冲突,感觉到顺应时代潮流的..... 再次,你愿意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聊一聊“妥协意识”--遇事妥协,妥协原则乐山亚军 8:54:38 妥协体现在哪里?方明 8:55:03 战争与条约乐山亚军 8:55:10 值得肯定?方明 8:55:24 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问题,最后选择了战争选择战争后,妥协时,又丧失了基本的原则这是有教训的人当妥协,同时,人的妥协必有底线、有原则乐山亚军 8:55:58 嗯。这个问题引入,是不是扯的太远了?方明 8:57:10 呵呵,我们总是说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自已结论的能力。在完成了本课课标的基础上,你能够带孩子们扯多远,就扯多远吧,只要扯的有目的、有价值,最低限定,扯的孩子们喜欢。呵呵,师者自身对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潮流,都没有自已的视角和结论,而据教材教师用书云云不休,这可谓是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的悲哀。 整理时,想到还会有同行问,这个过程如何来操作的,干脆补充如下吧: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 2、了解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就得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前因后果。 3、这一结论是否成立?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通过内容分析,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影响,即一箭两鸟,分两个思路先后展开教学,一是通过内容对目的分析的同时,补充相关战争背景介绍,认识到战争不可避免,虎门销烟只是借口,充其量是根导火线。二是通过内容对影响的分析,指出中国开始被动卷入世界发展的时代大潮――资本主义来列强了!上述过程,学生也就知道祸首一说是错误的。呵呵,想到学生“驳倒”了老师的样子,那情形也是好开心的吧,如果老师风趣些,戏剧些,从开始的顽固坚持观点,到一步一步被学生推翻,哈哈 4、鉴于本课是开篇第一课,有必要围绕“资本主义列强来了”对近代百年历史进行简短的介绍,激发学生关注后文的兴趣,语言要激情,智慧。如列强带来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如何生根发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等等吧。 5、时间充沛的话,可以围绕“妥协”话题与学生聊一聊天,在背景方面补充点中英贸易逆差、鸦片贸易、贸易谈判、闭关锁国等,分析外交协商不能解决,最终战争方式来解决的这段过程,从中有所感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