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31 17:36:08

九年级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版本: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 通过播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视频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认识到港澳顺利回归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表现 2、 通过港澳回归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学生认识“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准备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fash课件,搜集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多媒体出示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着他们被迫离开母亲,受尽异族的欺凌。 师:这首歌在向我们传递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谈。渴望祖国统一 教师点拨:闻一多先生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基本实现,威海卫等早已收回,香港、澳门也已经顺利回归,但还有一处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迟迟未能收回,那就是台湾 不过统一历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台湾是迟早的事,从而导入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授 (一)话说昨天 港、澳、台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请你以第一人称“倾诉”港、澳、台的血泪史。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四人一组展开交流 ) 生:学生以第一人称分别话说港、澳、台的昨天。 对于台湾问题,北师版的教材古代史上设计的不多,我引导学生回忆:对于台湾我们曾经两次失而复得,想想看? 生:荷兰殖民者1624年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通过1895年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忆了古代与台湾的交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 师:既然抗日战争台湾已经收回,那为什么又会出现海峡两岸的隔绝呢? 生: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败逃台湾占据台湾,抗美援朝时美国又派第七舰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大国阻挠 〈火眼金睛〉 师:考察一下同学们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性质一样吗? 生:学生谈,不一样,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 有的学生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香港、澳门、台湾就如一个母亲的三个孩子,香港、澳门过去被强盗抢去了,暂时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但他们时刻不忘回到母亲的身边;澳门是在和母亲闹矛盾,吵着要分家,要另立门户 (真的没想到学生会理解的这么透彻!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只要肯让学生说,一定会有收获,甚至是惊喜!) 〈博古通今〉 师: 过去我们为何会失去香港、澳门?今天为何又能够顺利收回? 生:过去因为我们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装备落后 今天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领导人的决心等。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学生讨论之后,综合归纳得出。并引出“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 过渡语:香港收回后,有媒体评价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这一问题上。

zktwo 发表于 2016-7-31 19:04:48


        (二)关注今天 大屏幕出示教师预设问题,学生阅读课本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谁、在何时、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基本内容?地位?
          (3)港、澳是如何收回的?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祖国统一,既保证了国家主题保持社会主义,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与现实,有利于港澳的平稳过渡。 师: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它和经济特区有何异同? 生: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保持不变,台湾还可保留军队。 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同属于中国,特别行政区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 师:有人担心实行“一国两制”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你怎么看? 生:不会。只是港、澳、台这三处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国主题部分仍坚持社会主义 过渡语:“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百年沧桑庆回归〉 多媒体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录像 通过港澳回归的史实和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强大,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学史明智〉 师: 面对近代的“失”与今天的“归”,你想说些什么? 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我们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教师点拨过渡: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畅想明天: 〈众望所归 盼统一〉 下面我们听一首关于台湾问题的诗朗诵,放松一下,请同学们用心体会诗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播放flash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 生: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来说明两岸人民盼统一的热切,创设浓浓的盼回归的教学氛围) 师:遗憾的是余老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至今未了 多媒体出示探究问题: 今天,统一大业虽未实现,但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你能举例说明吗?你认为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一下台湾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生:学生举例。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大陆送给台湾大熊猫等 主要障碍: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干涉等 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反对台独等。 (关于台湾的明天主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师:教师出示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让学生明确当今海峡两岸发展形势。 认识到“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师总结: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只要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相信解决台湾问题指日可待! 小结: 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一个“和”字,“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则双赢”(请学生用国共两党关系说明)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祖国统一大业定能实现! 在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我把它分成了三大块:(一)、话说昨天(二)、关注今天(三)、畅想明天 线索清晰明了,环环相扣。既挖掘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乡愁》的朗读非常有感染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两岸同胞盼团圆的内心情感。对台独问题进行批驳,引导学生得出“和则两利”的结论。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3、史论结合的意图明确,引导学生思维是必要的,但基本史实的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学习一般是从史实开始,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再从中得到教训或启示。对于基本史实的教学不是很到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