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课程标准: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本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西汉的建立,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讲 “陈胜吴广起义”这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和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增强对事件准确判断的能力。 3、通过分析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4、通过分析统一”与“起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让学生明白“成于俭,败于奢”、“得民心得天下”、“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等历史道理。 2、学习陈胜、吴广不怕牺牲的革命首创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练习法。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学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流程: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意图 1、出示李白《古风诗》第三首前两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提问:诗句主要盛赞了秦始皇的什么历史功绩? 过渡:后期的秦统治者如何作为的呢?请接着朗诵下面几句。 2、出示“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这几句又在概括描写秦王的什么举动呢? 过渡:面对秦的残暴统治,当时的广大穷苦人民该怎么办呢? 3、出示课题“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4、提问:从课题可以看出当时的劳动人民如何面对的?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 过渡:秦末劳动人民具体是怎样“伐无道,诛暴秦”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答案定会从中揭晓。 5、出示自学目标,巡回查看学生自学情况,适时指导。 6、出示“轻松自学”正确答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梦回秦朝”,感受一下当时秦朝的统治吧! 7、出示四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其反映了当时什么情况。 8、出示结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9、提问:面对秦的残暴统治,你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个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得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过渡: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 10、提问:秦末爆发了哪些农民战争呢?是谁领导的? 课件展示战争名称和领导人图片。 过渡:这几次农民起义的具体情况如何?秦朝是怎样灭亡的?请同学们先填写学案中的“图说历史”,然后相互试着讲讲这些历史事件。强调:讲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五要素和三部曲。课件展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合) 11、请第1位讲解员上台讲述陈胜、吴广起义。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如星星之火却成了燎原之势,鼓舞了广大被压迫人民起来反抗秦朝统治。 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 12、请第2名讲解员上场。 秦亡之后,刘邦与项羽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什么战争?结果谁取胜? 过渡:同学们讲的很不错。就刚才讲到的这些历史事件,还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进一步探究。 11、出示问题一:假如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之前没有遇上大雨,按期到达了渔阳,这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过渡:再看下一个问题。 12、出示问题二,: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 注意:展示表格,提示可从两次战争中双方身份的变化,目的的变化分析得出性质的变化。 13、出示问题三:从秦朝灭亡和项羽争夺帝位失败的共同原因中,你能总结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过渡:今天的新课我们先学到这里。西汉之后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且听下回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来回顾本课所学过的主要内容。 14、出示课堂小结示意图,引导学生一起巩固所学知识。过渡:记忆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今天我送给大家一首记忆歌谣,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15、出示记忆歌谣,师生一起边读边记。 过渡:本课有一个特点:成语特别多。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你猜猜看,下列图片和文字指的与秦汉时期的哪个成语有关。 16、出示成语图片和文字。 过渡:从刚才这一环节可以看出,不少同学课外知识面比较广,希望同学们都能多读书,读好书,做有智慧的历史人。 最后这个问题难度有些大了,看看大家能不能齐心协办,攻下此关。 17、出示思维拓展:本单元的主题为“统一国家的建立”,然而本课却着重向我们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这与单元主题相违背吗?“起义”与“统一”之间有何联系? 18、课堂检测:四个选择题。学生齐读诗句,体会秦始皇的消灭六国,平定天下,完成统一的赫赫声威以及他的勃勃雄姿和咄咄逼人。学生齐读诗句,体会诗人对秦始皇挥霍恣肆,穷极民力的讽刺。了解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学生看课题回答问题。学生对照课前下发的学案自学全文,边看边做“轻松自学”部分。学生对照答案相互批改纠错。学生自读材料内容,思考每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自己总结出结论。思考自由回答提问:当时百姓生不如死,没有活路,管逼民反。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是项羽和刘邦的两支起义队伍继续反秦。学生完成填图,四人一组试讲,两名优秀者在台前利用《秦末战争形势图》边讲边指出相关位置,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补充不足。学生回答问题: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学生大胆假设,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阐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起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即使不遇上大雨,起义也不会停止,还会有其他引发起义的导火线,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前后比较,理解性质的不同。学生分析共同原因:秦灭亡是因为秦的暴政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从而失去了民心;项羽夺帝位失败也是因为实施暴政,大肆杀掠,不得人心。因此得出教训:得民心得天下。学生小结本课收获。学生读记歌谣。学生进行成语竞猜。学生自由探究,发表独特见解。学生练习回忆上一节课的旧知识,为引入新课作铺垫。引用课外诗词,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悟其大意,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设问,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读懂题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学的能力,通过初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重点难点学习降低难度。让学生相互学习,在批改过程中吸取他人的错误教训。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质疑激趣,让学生作换位思考,联系自身实际,用心体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口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弄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秦亡汉兴。通过假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前后的变化,突破难点。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借古鉴今,通过分析失败的共同原因,让学生总结出经验教训为我所用。通过小结让学生一课一得,学会学习历史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歌谣诵读加深印象,降低记忆难度,增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弄清成语的意思和来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