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8-1 10:19:11

中考优秀作文:开学第一课

  老师:
          你好,假期结束了,在假期当中我看到了一些事情也想了一些事情,我想给班级建设提一些建议。
          老师,大学生上大学为的什么呢? 我想单单将其归结于找个好工作是对大学的亵渎,大多数的我们是抱着“成才”的愿望来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们中的很多人被“功成名就”占据了,似乎考试仍然是硬道理,我们盲目地去追求各种等级考试而忽略了其过程,考过就忘,成了大多数拿证一族的现状,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过早的脱离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以及国家对我们要求。
          我越来越觉得我以及大多数的同学学了知识好像“学无所用”, 我真的觉得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下一下功夫。而且我觉得我们也到时候了。
          老师,我们班其他方面的建设已经不错,但还有一样是欠缺的,那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我们对一些知识的应用层面知道得太少了,而我觉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但那些理论性的东西似乎太系统,占用时间也太多了,所以我觉得读杂志挺好,我们不妨读一些物理类的杂志,旨在让大家了解一下知识的应用领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至于我们这些80后门不再落后,我们不要求这些读物多么概念性,但求其能带给我们新思想,新技术,新认识。
          老师您能否帮我们咨询一下物理系的前辈们,帮我们订阅一些此类的杂志呢!
          拙见,请赐教!
          能够在开学在即的日子,收到这样一封信,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我相信,这样的声音,应该可以代表你们中的一大部分人。你们心中有着同样的疑惑、同样的迷茫,而且,你们也都渴望“成才”,渴望“为国家兴亡而读书”,这至少说明,你们都是有理想、有上进心的优秀大学生。
          概括信上的内容,我想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一谈:
          第一、上大学为了什么?
          ——就我们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上大学为了应付两件事:期末考试和考证,而这两件事都是功利性极强却又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期末考试靠突击,最后一个月死记硬背,75分万岁。考证考级靠强化,攻略、模拟外加辅导班,考过万事大吉,没过从零开始,至于学到什么,鬼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的状况很糟,可是,我们却不能超脱,考试不过或者拿不到证,会让我们的大学变得更加没有意义,因为,连曾经上过大学的凭证,我们都可能因此而拿不到。那么,如果我们努力学着超脱,尽力摆脱考试和考证对我们的束缚,投身大学怀抱,认真学习知识,我们又想问第二个问题:
          大学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
          ——要知道,我们所在的不是一流的学校,所以,我们的师资水平有限,我们所用的课本不是最新的课本,所以,我们学到的知识更新速度远远不够,而且,我们学的是理学,这本身就是个理论大于实践的学科,外加我们学的又是理学中偏于抽象的物理学,这一切,就注定了我们很难将学到的知道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而产生拥有知识的自豪感。那么,既然从老师那里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成就感,靠自学和读书我们又能怎样学习呢?进而,我们还想问第三个问题:
          如何提高我们专业知识的掌控能力?如何让我们主动获取一些现实有效的最新知识?
          不知道,这样一个思路,是不是大家的想法和困惑,如果这样的立场,恰恰也能代表你们中一些人的想法,那么,我将把这个立场当作起点,帮助大家理顺思路,试着回答大家的疑问。
          首先,我想说得是,这样几个问题问得很深刻,他触及的不是仅仅一个08物理,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院,一个河北师大的问题,更确切地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痼疾,也是中国教育者们思索了很多年却不得其解的大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钱学森先生临终的一问——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大快人心的前任教育部长周济不“周济”百姓教育而下课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两会重点讨论高校教育改革的议题,才有了这股全民关注教改的热潮。 600字作文
          作为大学生,我们身在其中,说得不好听点,我们深受其荼毒,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的意见是,与其奋起反抗不成,不如顺势而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管好每一个“自己”,在迷茫中拨开云月见太阳,在污浊中独善其身。对于中国教育的得失,如若处理不好,关涉到的是一代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兴亡。可是对于你自己的教育,如若处理不好,关涉到的则是你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关注个人“成才”,绝不是自私自立的表现,我们总把“为建设国家而读书”的口号挂在嘴上,可是,口号高调归高调,落实在实际,我以为,那便是把最好的自己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光和热。这就是“功成名就”了,可是,“利我”的同时,我们没有伤害到别人,却反而造福了大家。相信,这也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吧!
          那么,怎么实现“把最好的自己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这个目标呢?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我特别不敢做的一件事,是动员你们考研,帮你们设想成为名校研究生的美好生活或者动员你们放弃考研,在这个“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社会,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坑”,因为,在坐的所有同学,每个人都不同,有一百个人,就可能有一百种命运的选择,再好的研究生院,都不适合外向鲁莽,社交能力强的人才,反之,再好的公司,也不适合内向稳重、有社交恐惧症的研究型人才。只有不适合的位置,却没有人敢否定,你们是“人才”。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今天,又把上学期初你们写的目标拿出来看了一遍,很好很有趣,有人的目标是要长3斤肉,有人的目标是学会十字绣,还有人目标是要坚持钻研炒股,这就很好啊!这至少说明,每个人都开始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进步了,不过,到底实现了很是纸上谈兵,只有大家心里才知道了。但是,大家的目标计划书里,写的最多也最普遍的,还是顺利考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对于这个考证的问题,咱们得辩证地看,大家不觉得吗?在这个相对松散的大学生活中,突然有了几个证对大家的束缚,反而让很多迷茫的人找到了目标,哪怕这个目标是短暂的,这样的目标,有周围人的比较,有硬性的成绩标准,又相对容易不难实现,所以,让很多人准备考证的日子,过得简单、充实而快乐。至于这些证有没有用,慢慢大家就能体会到了,现实一点的作用,他们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是把大家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易行方法,长远一点来讲,在考证备考的日子里,你的学科基本功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研究生英语的难度,基本相当于5级半,你们想想,从三级的高中水平,一下子跳跃到接近六级的水平,如果没有四、六级一步一个台阶的锻炼,又谈何容易呢?而且,几次考场经验的积累,也能为你将来走向更大的研究生考场,积累难得的备考经验。这些都是你们将来慢慢经历以后,才能体会到的。
          再来谈谈为什么上大学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跟大家说过,好好珍惜你们最最宝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吧,他是何等的美好,也相信身在其中的你们都感触颇深,心里念叨着:“美好什么啊,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呢?”为什么总是过去了才知道他的美好呢,因为只有过去了,你还能认识到,那美好的四年,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的机会;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帮助自己制定人生规划的阶段;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不用为之付出代价地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这个阶段,只有它过去了,大家才会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现在,极力想告诉大家,就是想让大家将来少一点后悔,回忆起来多一点成就感。
          在李开复的一本书《与未来同行》里看到这样的文字: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关于自修之道,为什么列在七项技能之首呢?我认为很合理,回到那封信的开头,相信,有不少人都抱怨过,有的老师教的不好,我们的课本太陈旧,八几年的教材,知识和技术现在早被淘汰了……类似的抱怨,至少说明大家还没有悟出大学学习的真谛,那就是自修。学习别人的知识,学得再透,也是别人嚼过的馍,自己琢磨出的道理,再怎么生涩,也是新鲜的菜,上过本科和研究生后,让我再来反思他们的不同,最大的感悟就是,本科时是别人带着我学我都不愿意学,研究生时是没人管我了我反而整天思考学点什么。我是学文学的,要求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本科四年,我可能读了几百本书,可是毕业的时候反思,发现没留下什么,研究生两年,真正研读的作品可能就只有几十部,可是每部作品读完后都会认真写下读后感和可挖掘的研究论点,然后把这些论点一一上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看看那些是写过的,别人是怎么写的,写到什么深度,我自己又是怎么想的,想得跟人家有什么不同,这样下来,两年也积累了十几万字。起初,我想到的别人都早早写过了,而且比我的研究深的多,广得多,每次看作品的相关论文,从一篇的相关检索,又能连接出好几篇,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为一部作品读几十篇文献,可是慢慢地,我越来越多的想法是没人写过的,越来多的思路,能跟高手的论文契合,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也就在这样的积累中诞生了。所以想跟大家说的,是学会自修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东西,需要一篇参考论文,就把题目复制到群上,让咱们班在群上的同学帮忙从图书馆期刊数据库下载,可是,群上那么多人,折腾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是——不会用。同学们啊,你们这才叫守着金山哭穷呢,咱们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每年交着几十万,供大家免费下载所有论文和报刊杂志,咱们图书馆的读秀电子图书下载,里面收藏着170万册图书,这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啊,我的那些已经工作却还要写论文晋升职称的同学,每次要从外网的中文数据库里下载论文,每篇都要付费5毛钱,所以,我这个占有高校资源的人,还能因此帮助大家不少。
          听到范祎琳的建议,说要给大家订点物理类的杂志,我就问了问专业人士,这一问才发现,大家推荐的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要说哪个最好,还真的不能妄下定论,而且,估计咱们班140人,还可能有很多种偏好,实在是众口难调。可是,一个庞大的中文数据库在那摆着,估计大家多刁蛮的口味,都能找到适合你的资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资料库里没有的东西,所以,建议所有想在专业知识的深化方面有所建树的同学,把这个自修资源好好利用起来。
          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你们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你们开设的基本都算是基础课,这其中包括高数、英语、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你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数学、英语、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几大经典力学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而且,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此,我还特意请教了我正在从事技术研发的朋友,他工作了三年,强烈的发现,工作之后,很多时候都要把大学的课本翻出来查点知识,到时候,你至少要知道你需要的东西在哪,怎么个用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优秀作文: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