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四
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总得分__________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提tí提炼 提防 提心吊胆
B.分fèn 过分 分析 分外妖娆
C.塞sè堵塞 边塞 敷衍塞责
D.横héng 纵横 横竖 横行霸道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恣(suī)_________ 点(zhuì)__________
(2)(sè)__________索 (chī)__________笑
(3)阴(huì)__________祭(sì)__________
(4)(zhān)__________帽寒(jìn)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顾新闻事实,对一个极少或没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小题大作的所谓"策划",其社会效果就差。
B.在联欢晚会上,同学们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赞颂了老师们的丰功伟绩。
C.对一个公司而言,能够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下,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对提高其竞争力是不无裨益的。
D.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偶像而已掩映怨天犹人 B.惘然皱纹颧骨笔耕不缀
C.嫉妒伦理硕果费寝忘食 D.诓骗鄙夷泄气碌碌无为
5.形似字组词不正确的是( )(2分)
酒 洒 眷 卷 恕 怒 即 既
A.喝酒 洒水 B.亲眷 卷曲C.饶恕 愤怒D.即然 既便
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同上句衔接得好,表达意思恰当的是( )(2分)
①怎样精读?或一遍一遍地读,或在书上批注,或写阅读笔记,__________。
②残疾人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当然,他们也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尊不意味着拒绝别人的好意。只想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因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①动手写批注或阅读笔记,效果肯定好于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B.①动手写批注或阅读笔记,效果肯定好于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②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C.①一遍一遍地读,效果不如写批注或阅读笔记。
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D.①一遍一遍地读,效果不如写批注或阅读笔记。
②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7.加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是( )(2分)
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00米厚的大陆,________________。
①1983年7月,测得最低温度为零下89.2℃。
②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50℃。
③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④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8.文言加粗字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又间(jiān私自,偷着)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王侯将相宁(ning难道)有种乎!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qiāng撞)地尔。
D.怀怒未发,休祲(jīn不祥)降于天。
9.默写(4分)
(1)燕子来时新社,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联网可以使我们在全球范围充分、及时地进行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它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实现了古人憧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理想。(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4)鲁迅先生说过:"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路是大多数人共同行走用脚踏出来的,但关键是谁先迈出第一步。那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是真正的勇敢者。(请你用《故乡》中的原句填空)
10.有一则广告词说:"某某药片,使你口服心服。"这里借用了成语"口服心服",请你指出两个"服"字在广告词中的不同意思(2分)
第一个"服":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服":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一段对话的语言有三处有毛病,请你任意标出其中的两处并加以改正(3分)
老师:王小明同学很少参加集体劳动,他在家里也什么都不干吗?
家长:学习那么紧张,哪有时间干活?
甲老师: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但劳动对人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多劳动,他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家长:在家干不干活真的很重要?
乙老师:当然了,如果不从小培养劳动习惯,父母长大后离开,怎么自立,怎么生存呢?
家长:谢谢老师!我知道您这是关心、爱戴孩子,今后我们一定注意。
改正: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5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行道树是由多种树木组成的
③街道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 ④落叶飘摇而下
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①②④③
13.把下面5个句子改成一个意思没有遗漏、语言连贯、文字简洁的单句(可增删字句)(3分)
①张宁十分喜爱电脑。 ②她爸爸给她买了一台电脑。
③这台电脑是"联想"牌的。 ④这台电脑是在"长城"电脑公司购买的。
⑤张宁对这台电脑非常满意。
改成单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40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祝福永远是美好的
①记得当年每一位姐姐结婚,我都很难过。说实在的,我舍不得她们出嫁。可是,一旦她们披上了嫁衣,我便装出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并祝福她们"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
②我奶奶早已年逾八十,明知道她不可能长生不老,可是,我在她每年生日里都祝福她老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对偶句)
③几位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咖啡屋,明知道做生意会有亏本的可能,但在开张那天我还是真诚地祝福他们:"祝你们生意兴隆!"
④我明白自己的话不是灵丹妙药,但每次去医院探病,总忘不了对病人说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句祈使句)
⑤我明白人生不会万事如意,但每年春节去拜年,我都把一声声的"万事如意"送给我的亲戚朋友们。
⑥祝福永远是美好的。
⑦当然,我道一声"祝你幸福",别人未必就能幸福;我道一声"祝你健康",别人未必就能健康;我道一声"祝你成功",别人未必就能成功。毕竟,祝福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什么,但总可以今这世界变得更温馨吧?我觉得别人永远需要我的祝福,给别人一份祝福,便等于给别人一个希望。生活是离不开祝福的。
⑧我祝福别人,别人也常常祝福我。每年的节日和生日,我都收到无数的祝福,那些祝福来自一封封书信,来自一张张贺卡,来自一个个电话,来自一份份礼物。感谢朋友们的祝福给我的生活抹上一层缤纷的色彩。我想,假如没有祝福,多彩的节日就会变得( ),热闹的生日将变得( )。
⑨我愿把无尽的祝福献给我的朋友们和所有需要祝福的人,同时,我也需要你们的祝福!
⑩只要天在、地在、人在,祝福便永在!(8分)
1.在第⑧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1分)
2.在①②④自然段的横线处,根据文意和要求,填上恰当的祝福语言。(1分)
3.文中说"我道一声'祝你幸福',别人未必就能幸福……"将"未必"换成"并不"是不是可以?为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自然段中"我觉得别人永远需要我的祝福",结合本文,用三两句话谈谈你自己的理解。(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中心是( )(1分)
A.第⑥自然段 B.第⑦自然段画" "一句
C.第⑨自然段 D.第⑩自然段
6.根据表达内容,用"||"在原文上划分段落。(1分)
7.从表达方式看,与第⑨自然段不尽相同的一个自然段是( )(1分)
A.第⑥自然段B.第⑦自然段C.第⑧自然段D.第⑩自然段
8.第⑧自然段的首句在上下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作用相同的还有第_________自然段。(1分)
二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管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土白蚁行踪诡秘,危害隐蔽。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坝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如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竟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的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①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②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③一个成年蚁巢内的几百万只白蚁在一起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④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⑤土白蚁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四通八达。⑥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⑦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白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消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的远景必将成为现实。(7分)
1.下面是对第2段部分内容的概括,选择与其相应的句子,将其序号写在括号内。(1.5分)
A.写土白蚁的社会分工( )
B.写土白蚁的群体生活( )
C.写土白蚁对堤坝破坏严重的直接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
2.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第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1分)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0.5分)
A.由整体到部分 B.由主要到次要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结果到原因
4.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分别写在横线上。(2分)
土白蚁的行踪怪异,出乎寻常,且不为人知。所用词语:(行踪)_____________________
堤坝内蚁巢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所用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粗词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不怕"跌"
走路时,偶然跌一跤是常有的;刚起来,又摔了一跤,虽不多见,也不足为奇。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起来还可能摔跤就不起来了。我们应该不怕"跌"--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永远向前。
在工作中,失败和犯错误是常有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人们往往是经过千百次的"跌",才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就深刻地指明了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有不怕"跌"的精神。他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六千多次,终于找到了最为理想的灯丝--钨丝。在科学事业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
今天,培养不怕"跌"的精神,对青年来说不更为重要吗?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鲁迅曾经说过:"我每看运动会时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至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朋友们,让我们发扬不怕"跌"的精神永远前进吧!(7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在括号内写出它的字母( )(1分)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在科学事业上,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C.怕"跌"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D.我们应该不怕"跌"--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永远向前。
2.为什么说"在工作中,失败和犯错误是常有的?"在文中用括号标明。(1分)
3.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4.文中高度概括并赞扬爱迪生精神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5.能正确判断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并准确分析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在括号内写出它的字母( )(1分)
A.以设问句式对青年人提出应培养不怕"跌"精神的要求。
B.以反问句式强调青年人培养不怕"跌"精神的重要性,加深了语意,加强了语气。
C.以反问句式加深语意,加强语气。
D.以设问句式对青年人提出应培养不怕"跌"精神的要求,引起思考,加深语意。
6.议论文中往往也使用记叙文中的记叙相比较,本文画横线记叙的特点是_________(A.具体、生动B.简练、概括),其作用是证明论点(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横线上)(2分)
四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7分)
1.读完全文,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中心论点概括恰当的一项( )(1分)
A.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读书求知。
B.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C.读书要有选择,必须读好书。
D.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2.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1分)
3.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
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引号内加粗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1分)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6.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连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五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11分)
1.下边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 B.
C. D.
2.解释加粗词语(1分)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天下唱 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或闻无罪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天大雨 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边句子的大意。(2分)
①"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诚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该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要点概括最恰当的是( )(1分)
A.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原因。
B.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恶劣天气。
C.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策略。
D.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起义的原因和遇到的恶劣的天气。
6.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括号部分是陈胜对___________的分析。(1分)
备选答案:
A.起义的理由 B.当时形势
C.起义的策略 D.扶苏、项燕
8.陈胜起义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9.起义的时间和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作文(50分)
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自私;有时需要战胜挫折;有时需要战胜自满;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自卑……请以"战胜自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 考 答 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D(点拨:A."提防"dīB."分析"fēnC."边塞"sài)
2.(1)睢缀(2)瑟嗤(3)晦祀(4)毡噤
3.B4.D5.D6.A7.C8.D
9.(1)梨花落后清明(2)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4)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吃(药)信服(意思对即可)
11.第一处:要让孩子多劳动,使他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二处:长大后离开父母
第三处:我知道您这是关心、爱护孩子
12.C
13.张宁对爸爸从"长城"电脑公司购买的"联想"牌电脑十分喜爱和满意。
阅读
一1.暗淡冷清
2.①白头偕老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④祝你早日健康
3.不可以。因为"未必"包括两种可能性,切合实际:"并不"则显得片面
4.给别人一个祝福,便等于给别人一个希望;同时,我也需要别人的祝福。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温馨。
5.B6.①一⑦||⑧||⑨一⑩
7.C8.承上启下⑥
二1.A.④B.③C.⑥⑦ 2.举例子列数字
3.D4.诡秘星罗棋布
5.不能去掉。"对人类而言"限制了土白蚁危害的对象、范围;如果去掉它,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三1.D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
3.①例证法②引证法 4.百折不挠 5.B 6.B
四1.D
2.道理论证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
3.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4.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C
6.例:汪精卫充当汉奸;李洪志邪教害人;或成克杰贪污受贿;张启杀人抢劫等
五1.D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属理解能力。A.缘故,B.应当,C.商量,D.首句,"逃亡","逃跑",用本义;次句,灭亡,引申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历年出题的重点,认真看课本上的注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结合上下文推断,这类题是不难回答的。
2.(1)次:编次(2)唱:同"倡",倡导(3)或:有的(人)(4)会:适逢四个词中除"或"外,课本上均有注释,不偏不怪,只是拟成了主观题,稍稍增加了难度。重点考"古今词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个重点。"我们读古文,不怕陌生字,而怕熟字。"王力教授的话十分中肯。
3.①答案: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答题时容易记错的是"法",倘只说成"军法"就错了,也说不通,这是名词作状语。②答案: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答题时容易记错的是"诚"(果真),"以"(把),"诈"(冒充);"扶苏、项燕"只作定语,其中心语"队伍"省略了。
题干中,似乎简单的"说说",但实际不简单,考查的是综合理解能力。本来是"翻译",改成"说说",是为了减轻考生心理压力,答题时千万不能因"说说"而马虎了。
4.答案是A。B"直接原因"即导火线,应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C.表现的是陈胜的远大抱负和思谋的周密。作为起义的领导者,不能不估计到失败的可能。D.重在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本题考查了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
5.B
6."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7.B
8.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进行号召。
9.时间: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
作文(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