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难点剖析:溶液
微观之后,便是溶液的学习,溶液知识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尤其对于刚接触溶液的孩子,往往出现学的比较混乱的情况。在此,我整理了部分溶液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3)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png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1)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2)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3)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4)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6.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关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
质量分数。
【例】要使A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0.8A克水
B.加水使溶液的质量为2A
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
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
【解析】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对于A:加入0.8A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A+0.8A)==11.1%
对于B:加入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10%
对于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后溶质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溶液的质量变为A-0.1A==0.9A,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10%
对于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0%+2A×5%)/(A+2A)==10%
综合以上分析得:答案为B、D。
相关推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