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一、重难点讲解
1、别致精巧的层次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赏、中赏、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记的。在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 妻妾客
三答:由衷热情拘谨勉强阿谀奉承
三比:我→国王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妙处: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巧妙的讽喻手法:
比喻说理能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国君能不能纳谏,能不能广开言路以免受蒙敝,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蒙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以小喻大,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二、疑难解析
1、什么是讽谏?讽谏在封建社会朝廷的言语交际中有何作用?
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就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2、邹忌“三问”的语气有何不同?“三答”的语气又有何不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邹忌问其妻,“我孰与徐公美?”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感情色彩是亲昵。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感情色彩是严肃。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感情色彩是平淡。从问话的语气和方式的不同上,可以看出邹忌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细致与敏感。处事很有分寸感。这是他后来由家事感悟到国事的思想基础,因为那是生活习惯粗枝大叶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3、应该如何理解邹忌讽谏的艺术: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向齐威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事实,接着以“闺房小事”开头,首先谈自己的生活际遇。一口气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再由此谈自己的反思,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的感悟,最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思维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用家比国,三是以小见大。
4、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政治见解:
齐威王慨然纳谏除弊。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革除弊政。从“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达到了“战胜于朝廷”的境界。
“战胜于朝廷”就字面意思来看,应该翻译为: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其实,“朝廷”在这里代表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君的治国之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从这一点看来,“战胜于朝廷”是一个政治主张,是一种近乎理想化的境界。
三、难句解析
1、今齐地方千里。
直译为: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解释为:“地方”是两个单音词。地:土地,领土;方:方圆。今常指“某一区域”。翻译时要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此句言齐国土地辽阔。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直译为: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
解释为:此句中的名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为“刺”的方式:当面。
“受”同“授”,授予。这句话表明了齐王纳谏的措施、决心。
3、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直译为:他的妻子说:“你漂亮多了,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解释为:君:对邹忌的尊称。甚:极,很。何: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怎么,哪里。及:赶得上,比得上。妻的回答先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再和徐公比较,语气极尽赞美,表现出偏爱之情。
4、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直译为:妾说:“徐公哪能赶得上你呢!”
解释为:妾的回答虽然同样是肯定的,但是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不像妻子那样称赞,心中另有看法,不好直说,表现出一种畏怯的心理。
5、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直译为: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解释为:不若:不如,不及。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客对急忌的回答肯定的意思很明确,但语气要比妻、妾的回答淡漠得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客从外来访,是“欲有求”于邹忌,因而他一方面要讨邹忌的欢心,另一方面,又对这一话题不感兴趣,就随便敷衍了一句。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直译为:王宫里的嫔妃以及左右近侍没有谁不偏爱王的,朝廷的臣子没有谁不怕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王有所求。
解释为:邹忌由己之蔽推及王之蔽,即入朝讽谏,他的谏辞又是用了比喻与排比。用宫妇左右暗比妻,用四境之内的人暗比客。谏辞入情入理,委婉动听,恰似缓缓清风拂面而来,顿使齐王头脑清醒,茅塞顿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