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太原中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
-->问答题(简答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主观性试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成为一种传统题型,其分值一般占全卷总分的20%—30%,不容小觑。
问答题基本的表达形式主要有叙述和评析两种,前者主要是答出原因(背景、条件)、经过(过程、简况)、内容、结果(后果)等,后者主要是答出意义(作用、影响、作用、评价)、看法(启迪、认识)等。但历史问答题在呈现方式上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一)叙述型问答题
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它主要考查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也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要作好这类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形成比较准确的记忆。
【例题】(2003年河南省中考)1949年和1978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各有什么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在审题时要紧扣题目中“限制项”:一是表时间的词语—1949年和1978年,二是对内容上的限制语—“工作重心转移”,先确定这两次会议的名称,再叙述其历史意义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⑴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⑵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比较型问答题
是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辨析事物的能力,在题目中常用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区别、相似、有何异同、有何不同、有何发展、有何变化、有何特点等。解答比较型问答题,一定要认真审题,依据所要求的比较项目与史实进行取舍,语言精练,层次清晰,不要出现比较项目的遗漏或扩大。
【例题】(2004年资阳市中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何时爆发?试从原因、结果两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之处。本题要求从原因、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实际上的比较项目是四个,即原因方面的异与同、结果方面的异与同。
【参考答案】爆发时间:1640年和1775年。
比较:⑴原因:①相同: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后爆发的。②不同:英国受阻碍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美国受阻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⑵结果:①相同:都取得了胜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②不同: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美国获得了民族独立。
-->
(三)论证型问答题
要求对历史结论、历史人物、史学观点等作出判断和证明,强调史论结合。一般的提示语有说明、证明、你认为、解释、评论等,重在考查对历史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逻辑严密,层次清楚,切勿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例题】(2004年黄石市中考)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其实不论持上面三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只要能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就行。
【参考答案】(1)观点①正确。主要是以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是亚洲的觉醒的组成部分。(2)观点②正确。主要理由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基础,列强在华势力依旧;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根本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后,中国形成割据、混战、分裂局面,列强侵略加剧。(3)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或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理由见(1);说它又是失败了的,主要是从它没有完成其历史任务这一方面而论的。……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根本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四)归纳概括型问答题
这一类型的问答题一般要求对两个或以上的材料先进复述,再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一个一般性的认识或结论。解答这类型的问答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进行提炼,并充分利用好题目中的提示信息进行总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例题】(2004年黄冈市中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⑴简要说明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
⑵党实行这些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题目先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在农村采取的政策进行例举,最后要从中归纳出这些政策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必须联系上述措施,挖掘出它们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党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这样就找到了历史事实之间一致性,得出了概括性的结论。
【参考答案】⑴①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政权。②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农村坚决纠正“公产”风。④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社会服务化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
⑵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材料型问答题
-->
(六)综合型问答题
这类型的问答题,在内容上有学科内的综合,也有跨学科的综合;从表达方式上看,叙述、论述、分析、评价等两项或几项融于一身。解答这类题,要依据题目中问题的提出方式,确定答题的角度和重点,组织答案。
【例题】(2002年聊城市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日益膨胀。1995年8月15日,日本8名内阁成员和70多名国会议员参拜了供奉包括二战甲级战犯牌位在内的靖国神社。2001年4月3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多次严正交涉和亚洲近邻各国的强烈反对,执意通过了由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2002年版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同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了靖国神社。
运用所学历史、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日本是怎样利用有利条件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
⑵日本政府及部分在职官员的行为暴露出其何种企图?这种行为对中日关系会造成什么影响?
【分析】本题的第一问的“有利条件”既要从地理角度来分析,也要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
【参考答案】⑴日本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⑵企图将日本再次引上军国主义道路。必将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妨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七)开放型问答题
开放型问答题是指试题只提供若干材料或理论信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它进一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强调培养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倡导了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历史的学习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注意关注时事热点,特别是那些与历史知识有深厚联系的事件,养成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
【例题】(2004年河南中考)人类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重创后,今天仍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打击,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请举出两例二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并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呼吁世界和平的宣传语。
【分析】题目中要求设计出一条宣传语,用以表达我们祈盼和平的心声,既对语言表达提出了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和平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把和平的追求内化为我们价值观。
【参考答案】二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波黑冲突、伊拉克战争等(说明:答出两个即可)。
宣传语要求:设计主题突出,思想正确,语言简洁通顺;立意新颖,有创见。例答:世界是一家,家和万事兴。或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从以上各类型的问答题中,我们还可以总结一下解答历史问答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问什么,答什么:首先过好审题关,要审得清、审得明、审得准。
审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弄清题目所给出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能确定答题的选材范围。时间、地点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于隐性的时间和地点要仔细推敲,以防作答时离题。例如: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题目提供的时间是1949年以前,地点是中国,这两个信息是显性的。对此,或许考生会感到时间太笼统,没有一个确切的范围。但仔细推敲,便会发现还有一个隐性时间,隐藏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这句话当中。也就是说,隐藏的时间范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49年。如此把时间、地点弄清了,我们答题的选材就有了确切的范围。
-->
明确题目所要求回答的内容,以避免答非所问、答非全问、答超所问。其次是注意答题份量与所给分值一般成正比。
解答问答题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表述准确。因此,审题时要弄清题目有哪几层意思、几种观点、关键词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如何。如上例题目共有两层意思,简单来说:一是“兴衰过程”;二是“历史地位”。关键词及其含义是:“结合”(不能脱离)、“概述(简要概括叙述)”“简要说明”(史论结合,但无需详细分析)历史问答题大多是一题多问,各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的关系,但都围绕一个核心,且各问在要求、分值上又各不相同,有主次之分。如果解答时不分清提问中的主次关系,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那么,怎样确定提问的主次呢?一般来说,答案要点多的为主,少的为次;占分比重大的为主,小的为次。分清各问的主次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忽视要点少、分值小的提问,要主次兼顾,尽量避免人为的失分。
二、规范作答,清晰明了:答案完整有条理,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语言简洁又准确,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尽量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答案要分段表述、层次分明、突出要点,做到“三化”:
1.段落化。
即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层次,把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每小题的答案为一个段落,这样既可以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考生答题的信心,还可以避免答案的零乱。
2.要点化。
即答题时分要点叙述。所谓要点就是题目的评分点。采用要点化答题,可使答案严谨干练,紧扣题意,贴近高考要求。
3.序号化。
既在答案的每个要点前冠以标明先后顺序的数字或符号,如一二三四或ABCD,使答案既醒目又条理清晰,给人一种整洁利索,切中题意的感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