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7-6-7 16:14:33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之——名著(一)

-->
                       
          名著考点:《论语》、《孟子》
       
          一、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语言特点: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很多言论至今仍然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三、孔子思想主张:
       
          1.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无常师,要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倡"敏而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映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3.做人修养
       
          要讲究信用,注重为人处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交友要讲信用,不要强加意愿与别人,强调应该宽恕别人,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体现。
       
          四、《孟子》概述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五、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六、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实行王道(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对以力服人,实行霸道;对臣民应减轻刑罚与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对百姓应施行道德教化,使他们人人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不能照顾百姓的利益,君子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之——名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