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7-9-1 17:58:17

2015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有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zkone 发表于 2017-9-1 19:22:09


       
               
        “其”,“他的”;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惜”;
        “尔”,叹词:“及”,到,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自,从;
        “罢还”,罢官还乡;
        “供帐”,供设帷帐;
        “为”,做;
        “去”,离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导;
        “徐”,慢慢地;
        “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归”,回到府中;
        “至”,到;
        “谓”,说。
        进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并加以通顺。译文如下:
        当初,张咏在成都(作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您)不可不读啊。”寇准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在这一段译文中,对原文的词语含义适当地现代语义选择,句内、句间作了串连,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补足。从而使语义畅达,更符合作者的原义。这就是省略句的问题。
        对于判断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译为“寇准是个奇材”。
        对于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何以教准”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译为“用什么”。
        关于被动句,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被”。如“闻准入相”,这是意义上的被动,可译为“寇准被任命为宰相”。
        总之,文言语句、段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一些凝固的结构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平时多读多译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这既训练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领略了祖国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有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