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5课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教学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正确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③利簋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知识模块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模块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
A.纺织业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
A.龟甲和兽骨上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D.铁器和木片上
【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对于研究上古三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