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8-3-23 22:07:23

初中政治知识点:中考复习37个考点(27——34考点)

[*]


                       
          考点二十七: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体会和为和后果的一致性;
       
          ◆了解责任感的涵义,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
       
          ◆负责是对每一个人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源于在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彼此之间做出的承诺。
       
          ◆理解承担责任的好处和代价以及不履行责任的后果,学会在不同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理解责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白责任产生于公民身份和养育、受教、承诺、道德、习俗、法律、职业、授权关系等,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1.责任
       
          (1)含义:责任就是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负责。
       
          (2)来源: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这种承诺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养育,承诺,分配,任命,职业,法律,习俗,公民原则,道德原则,等等。
       
          (3)差异:人因不同的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2.角色与责任
       
          (1)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①作为子女:自觉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关心、体贴、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②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③作为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保护环境等。
       
          (2)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②随着所处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责任。
       
          ③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3.对自己行为负责
       
          (1)人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有责任感的人,对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认识,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
       
          (2)人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一个道德和法律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应该不做妨碍他人自由和有害于自己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
       
          (3)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当我们做错事时,要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4.对社会负责
       
          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对人类有无限的爱,自觉地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就会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就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添光增彩。
       
          5.承担责任的代价
       
          (1)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不会像以前那么轻松,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6.承担责任的回报
       
          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认可;可以获得奖励,赢得荣誉;能得到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
       
          7.不负责任的危害
       
          (1)不负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使自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普遍受到谴责,甚至常常受到法律的惩罚,而且更重要的是背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2)不负责任会给他人、集体、社会等带来损害。
       
          8.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负责任的表现。当我们做错事时,就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自觉承担责任。要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要学会反思自己,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考点二十八: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明白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从自己做起,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造福于社会。
       
          ◆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通过“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对比,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进而加深对党的感情。
       
          2.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如安慰、同情与关心行为,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等。
       
          3.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我们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2)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从中受到锻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公民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1)我们要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2)我们要有服务社会的意愿,也要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
       
          (3)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5.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形式。
       
          参加义务劳动,比如: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利用节假日宣传法律和环保知识;参加公益募捐,向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等。
       
          考点二十九: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改革开放的变化
       
          (1)表现:改革开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原因:
       
          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④坚持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重要思想为指导。
       
          (4)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们能经受住严峻考验,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2)地位: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体体现;
       
          ③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
       
          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三十: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理解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状况。
       
          ◆把握阶级矛盾、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全面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内容,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制度之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含义: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原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长期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4)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主要矛盾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根本任务可以解决主要矛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4)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含义: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2)原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改革开放
       
          (1)改革的实质: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目标,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③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4)在对外开放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既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②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5.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内容: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它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稳定压倒一切(是前提)。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7.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在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②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①国有经济
       
          含义: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作用: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
       
          ②集体经济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8.我国的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我国的基层民主形式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
       
          (4)我国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①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其他政治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揭发和监督权等。
       
          9.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它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它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制度之中。
       
          考点三十一: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明确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
       
          ◆理解我国现阶段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两个100年”的目标
       
          (1)到建党100年时(2020年左右),实现全面小康。
       
          (2)到建国100年时(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现阶段我国小康的特点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总体小康,其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4.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5.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全面小康的景象:(1)十六大报告的表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7.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2)个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p
       
          考点三十二: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体会我国面临的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
       
          ◆充分认识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是教育c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4)实施科教兴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经济振兴。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国家
       
          ①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2)青少年
       
          ①当前就是要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
       
          ②重视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培养和树立艰苦奋斗精神;
       
          ④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个人前途命运和祖国的荣辱结合起来,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
       
          3.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③教育的创新和科技的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国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积极参与国际间人才交流与合作,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实施突破,力求跨越式发展。
       
          ②青少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新型人才素质
       
          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考点三十三: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人口方面,要了解以下几点。第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第二,我国所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第四,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第五,明确生育要求。
       
          ◆资源与环境方面,要了解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第三,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四,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第五,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第七,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影响: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1)依据: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严峻的资源形势: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加之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1.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缺乏环保意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四、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五、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六,解决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1)国家方面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完善我国资源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法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③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④鼓励科技创新,建立高科技低消耗产业,改进排污设施,使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2)个人方面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并积极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考点三十四: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良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道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J.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3.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日益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
       
          同繁荣。
       
          二、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2.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
       
          1.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2.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在祖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
       
          员之间的团结。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4.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合作互助,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2)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5.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要落实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上。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四、各民族共同繁荣
       
          1.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2.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五、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六、国家统一
       
          1.实行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行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
       
          3.“一国两制”的意义
       
          (1)与大陆和港、澳、台稳定和发展,便于充分发挥的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繁荣富强的进程。
       
          (2)“一国两制”构想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新的范例。
       
          (3)“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4、坚持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政治知识点:中考复习37个考点(27——34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