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考试古诗词赏析知识点(2)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谪居江洲之时。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简要分析。
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
/collect/201804/16/095105_5aab2309861b154.jpg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1、请结合第一、二句诗中的关键字,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首句中“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刻画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奋斗精神
第二句中“出蓬蒿”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小松蓬勃的生命力。
2、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
诗人以小松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出身低微但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时人”目光短浅的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