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1 14:37:18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作品原文】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至汉武帝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兴。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子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固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举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耳。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之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系曰:昔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闲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命宰相试文,文善,授右卫率府胄曹属。京师乱,步谒行在,拜左拾遗。岁馀,以直言失官,出为华州司功,寻迁京兆功曹。剑南节度严武状为工部员外郎,参谋军事。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注释】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苏李:是指初唐诗人苏味道和李峤。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然,“苏李”有可能指苏武李陵。过去把汉时期的无名氏的诗都附会在他们的笔下。
       
          颜谢:是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和东晋诗人谢灵运,后者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徐庾:是指南朝梁、陈时期文学家徐陵和北周文学家庾信。他们集六朝诗作之大成。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贞元九年,以明两经擢第,继中书判拔萃科,置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迁监察御史。后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虢州刺史。复入为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进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继由工部侍郎拜相。不久,出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再入为尚书左丞。终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工于诗文、书法和传奇,诗与白居易并称“元白”,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著有《元氏长庆集》。
       
          在这篇文章中,元稹首倡李杜优劣论,抑李扬杜,影响甚远。元稹纵观自孔子删《诗》以来的诗歌发展历史,批判六朝的浮靡诗风,确立唐诗的重要地位。对唐代诗歌,他又首推杜甫,认为杜诗自《国风》、《离骚》以下,于苏、李之高古,曹、刘之气骨,颜、谢之孤高,徐、庾之流丽,沈、宋之律切,莫不旁搜博采,“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是一位空前的集大成诗人。这个评价应当说是确实而中肯的。
       
          元稹接着又把杜甫与李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唐代诗坛,堪与杜甫比肩的惟有李白,视李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但是,元稹肯定李白,只限于他“摆去拘束”奔放不羁的诗风、“模写物象”的技巧及其所擅长的乐府歌行,至于说成为唐代近体诗标志的律诗特别是铺陈排比、属对律切的长律,李于杜则望尘莫及,“尚不能历其藩翰”。这个评价不免有失其公允之处。当然,这和元稹为杜甫写墓志的身份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元稹个人酷爱长律的偏见,并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一些诗人的审美趣尚。
       
          尽管如此,这种言论的影响却是广泛的。后世历代文人多因个人偏好、时代风尚等诸种不同因素,发表了许多有关李杜抑扬的言论。赞同元稹者,如刘昫《旧唐书·杜甫传》、翁方纲《石州诗话》等都很有代表性。但李杜双峰并峙,为有唐一代诗坛之双璧已成公论。唐人中就有杨凭、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力倡李杜并称论者。后世如元好问对元稹此说提出质疑也大有人在。不管怎么说,由于李杜在唐诗乃至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李杜并称或李杜抑扬已构成历代唐诗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