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中考思品要点总结
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一、基本概念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P8(一)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P13(三)
二.基本知识
1、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各民族互相交流、融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P5(一)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国家。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6
2、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传统美德中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尊师重教、尊老敬贤、助人为乐等,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为国家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P7
3、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总: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1)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深、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世博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P9(一)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P9(一)
(3)除此以外,还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强大动力。P9补
4、近百年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巨大变化。P10(四)----P11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2)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5、中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
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史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P12(二)
6、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正是这样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P13(二)
(2)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于对祖国的秀丽山川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报效祖国,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P15(一)
(3)一般地说,爱国表现为: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P13(三)
7、在当代中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P15(二)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是同促进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因此,在当代,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8、热爱祖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总:我们是中学生,当前的任务是学习,对祖国的热爱,能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P15(三)
(1)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可分的。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成才,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P15(四)
(2)我们要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文化的繁荣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P15(五)
①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爱国的体现。P16(一)
②要学好祖国的历史、语言文字,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P16(二)
(3)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P17(一)
(4)我们要重视爱国行为规范的。
爱国行为规范在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中是公民首要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基本的爱国行为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很好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把爱国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制定具体的爱国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报效祖国创造条件。P17(二)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一、基本概念
1、基本国情——是对一个国家国情的总体性的概括。P27(一)
2、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它表现为一种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P41(二)
二、基本知识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P21(一)
(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P21(二)
2、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仍居于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
(1)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有13亿人口,由于人口基数大,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在世界各国中还列在100位之后。P23(三)
(2)生产力不发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于现代化的工业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并存。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P24
(3)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P25
3、我国的基本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27(一)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基本特点。P27(二)
4、社会主义面临的两大任务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P27(二)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P27(三)
(2)它的起点是上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P28(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P27(三)
这个历史进程,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P28(一)
6、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和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P28(三)
(2)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世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P29(一)
7、上海的目标
根据党和国家作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飞跃。上海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流域起飞,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上海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P29(二)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P30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兴国之要),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31(一)
①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P32
③现代化建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P33(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P33(二)
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冒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P34
9、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1)到20世纪末,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P36(三)
(2)然而,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P37--P38
①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②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③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区、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既制约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影响了那里的人们通过发展来较快的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P38(四)---P40(一)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约为500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增强。
(2)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就是要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1、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P40(三),P41(一)
(2)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质和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只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除了长期艰苦奋斗外别无他途。P42(一)
(3)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提倡发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发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P41(二)
(4)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P42(二)
(5)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每个人现在在学业上,今后的事业上都要有所建树,都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P43(一)
(6)我们要在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中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P43(二)
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
一、基本概念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P47(三)
2、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法治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的伦理道德素质,降低犯罪率,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容上各有侧重)P47(三)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49(三)
二、基本知识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成的。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2)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文明。P48
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1)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一定要有社会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社会发展。P49(二)
(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维护、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就会产生极大的情感力量,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P49(三)
(3)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P50(一)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1)推动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有全面的小康生活。P50(二)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也要上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P51(一)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①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P52(一)
4、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1)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52(二)
民族素质,或者说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综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民族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靠精神支撑起来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其自身的能力和能量的发挥也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P52(三)
提高民族素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按照“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P53(一)
5、社会和谐的要求
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54(二)
社会和谐要求发扬民族,实现法治。
只有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决策。实行法治要求依照宪法和法律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要求人人学法、知法、守法、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只有实行法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和谐。P54(三)
社会和谐要求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正义。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标志着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正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求人们为人处事具有公平的意识,遵循正义的准则。P55
社会和谐要求大力倡导诚信和友爱。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誉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友爱也是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友爱的基本内容就是相互关爱、融洽和睦、知礼守礼。诚信和友爱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P56
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充满活力。
社会活力指的是一种推动社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永不停顿的力量,它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P57(一)
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安定有序。
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状态,有序是指社会处于有秩序状态。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要防止出现社会动荡、无序,避免产生社会混乱。只有人人讲规则、守秩序,社会才能安定有序。P57(二)
社会和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人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成为自然的朋友。才能获得自然持续、有效的回报。P57(三)
6、社会和谐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1)社会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
①社会和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
②社会和谐是关系到13亿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份责任,从应该做和能过做的事情开始,以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P58(二)
(2)社会和谐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要性:P59(一)(二)
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就能更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P59(三)
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有了共同建设才能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高,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就越高,建设的合力就越强大。P60
第四课科教兴国立志成才
一、基本概念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P69(一)
2、人才——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凡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就是人才。P74(一)
3、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珍视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类理想社会的精神。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P77(二)
二.基本知识
1.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P62(三)--P64(一)
总:当今世界,现代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防都是以现代科技技术为基础的。
(1)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工业逐步转变为现代工业。当前我国着力发展的先进创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现代农业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特点。
(3)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国防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我们要以高技术为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民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努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城。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64(二)---P65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能力不断增强;
(2)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劳动工具大大提高了性能,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材料的质量更高,性能也更优.
3.实现现代化基础在教育P66(二)(三)
(1)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P66(二)
(2)当今世界,经济上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教育者素质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P66(三)
(3)P68(一)第1句
(4)P71(二)第2句
(5)因此,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P66(三)
4.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P67
(1)教育能为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培养一支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2)教育能为社会培养一支,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技术上有所发明和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
(3)教育能为社会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队伍。
5.科技与教育的关系P68(二)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6.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总: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P68(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P69(一)
(1)加速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P69(二)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P69(二)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术,这是我国推进技术的基本任务。在21世纪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P69(二)
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于自主创新。P70(一)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P70(二)
(2)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P71(二)
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P71(二)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P72(一)
我们青少年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P72(二)
7、人才的重要性
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进行着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P75(一)
8、人才的条件
作为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德,就是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这是人才的灵魂和力量源泉。才,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真本领。体魄强健,指身体强壮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是德和才的载体。有德,才能够将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本领,无私地奉献给社会进步事业;有才,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有强健的体健,才能从事艰苦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创造性劳动,更长久地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贡献。P75(二)
青少年在努力成才的时候,一定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9、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P7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P70(一)
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不断探究新现象,新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P76
10、人文精神是成才的重要素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样都是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尤为重要。P77(二)
献身精神和顽强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成才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逾越障碍的过程,只有不怕艰苦,意志顽强的人,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自觉在逆境中磨炼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才能实现确定的成才目标。P77(三)
11.人才成才和发展的因素
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才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78(一)
12.人才成长的途径
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中专,技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P78(二)
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人才的成才最终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努力中来实现。一个人不论是否有文凭,也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有报国之心,学习之至,有期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P79
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P2(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P3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区域,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P10(二)
3、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P13(一)
4、循环经济——是一种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P12
二、基本知识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P4
(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关系全人类的未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重大课题。P2(二)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P6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6(怎么做总)
2、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问题
(1)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P4(二)--(四)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最显著特点之一)。人力资源丰富,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人口过多也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有较大的改善。
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重要课题: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
③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怎么做)
(2)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P5(一)--(二)
①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但是,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人均资源来看,我国可以说是资源“贫国”。
②因此,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3)环境问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①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
②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三者关系:①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紧密相连,
②解决人口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消耗资源,排放出破坏环境的废弃物。就生态环境而言,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就不可能得不到根本解决。P7(二)
(5)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怎样正确处理三者关系)
①要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包括出生人口的素质、人民的健康素质。P7(二)
②我们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开发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P8
③我们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继续推进保护环境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P9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的:其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讲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10--11
(2)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合理地、充分地、无浪费地利用可贵资源。转变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P11(二)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原因。科技进步在节约资源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必须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P11(三)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开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P12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就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P13(二)
(2)怎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P14(一)
②要求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资源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P14(二)
③要求我们珍爱自然界的其他生命。P15
④还需要积极倡导适度、合理和绿色的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反对和限制盲目浪费、过度浪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P16
5、努力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1)原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贡献。P17(二)
(2)怎么做: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以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P17(三)
②我们要自觉遵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大力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P18(一)
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P23(三)
2、公民——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P29(四)
3、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应行为规范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关于权利义务、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理念。P30(一)
4、公民的社会责任——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P30(二)
5、公民的基本权利——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亦称之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中确定的基本权利都是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力,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P33(一)
6、公民的基本义务——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P35(四)
7、国家观念——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起来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即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国家观念的内涵,包括国家利益、公民责任和忧患意识等诸多方面。P40(二)
二、基本知识
1、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P21(三)
(1)我国近代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的境地之时,“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奋起,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P22(一)
(2)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振兴中华”响亮的口号又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振兴中华的口号必将激励全民族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让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22(二)
总结: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23(一)
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P23(二)--P23(三)
(1)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都说明,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奠定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弱,民族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
(2)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
3、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地位。P24(一)--P24(二)
(1)原因: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解决国内问题、满足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每个国家都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目标,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2)21世纪我国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综合国力增强:在新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践表明,只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的尊严才会受到尊重,中国人的腰杆子才能更硬,说话才能更有分量,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P25(二)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人民任人摆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后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5、努力提高综合国力P25(三)----(四)
(1)我们要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提高综合国力需要长期奋斗。我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增强祖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6、振兴中华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26(一),P27(一)
(1)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振兴中华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P30(二)----P31(一)
(1)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都要与周围世界的交往中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只能从社会得到满足。
(2)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由人们的劳动创造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由人民群众所推动的。只有人们不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小结:因此,个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个人的社会责任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推卸的。
8、公民最基本的社会责任P31(二)
(1)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个人尽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2)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9、为社会尽责的要求
(1)为社会尽责要求确立社会责任意识。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是积极的、主动的、持久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响应祖国的召唤,都能维护国家的利益。才能在不同岗位上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31(三)
(2)还要具备为社会尽责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为社会尽责的愿望,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作贡献。这种能力是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磨练逐步培养的。P32(一)
(3)我们对社会尽责,最重要的是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P32(二)
10、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P33(二)---P35(三)(8方面权利+正确看待和行使)
(一)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包括人身、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获得报酬权等。
(7)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国家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看待和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要懂得珍惜、维护自身权利,体会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对他人的权利应充分尊重,在他人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应依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P35
11、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P35(四)---P39(二)(6方面义务+正确看待和履行)
(一)公民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为成年子女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在集体中还要对集体尽责.
(二)正确看待和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认真履行基本义务,是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尽责的表现。任何公民都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们要自觉增强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依法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1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关系P39(三)
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我国,有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具有一体性。如受教育权与劳动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13、增强国家观念(怎样增强?)
(1)增强国家观念,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利益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家所有儿女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我们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党和国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国家利益代表着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要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P41(二)
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P41(三)
(2)增强国家观念,要有对国家的责任感。要自觉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天职。P42(一)
(3)增强国家观念,要有为国家分忧的忧患意识。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国分忧、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已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P42(二)---P43(一)
(4)增强国家观念,中学生要从搞好当前的学习做起。要努力学习我国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的近现代史,历史是增强国家意识的传统教科书。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国家的宪法、法律,这是增强国家观念的现实教科书,通过学习,提高为国家尽责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行使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自觉履行我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P43(二)
14、增强国家观念的重要性P44(一)
增强国家观念,是加强全国人民和全民族的团结、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增进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条件。增强国家观念将促进我们将个人的利益、命运、前途与国家的利益、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地履行建设和保卫自己祖国的责任。
15、立志报效祖国P44(三)
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成大业者必先立大志。有志青年都应自觉把个人的报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在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16、中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P45(一)----P46(二)
(1)我们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我们要勤奋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3)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
(4)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重视体育和健康。
试题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