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5 16:53:40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成都中考网2013年10月15日 语文的阅读理解一直是2014成都中考学子发愁的地方,怎样才能在这部分尽量少丢分呢?怎样才可以更加贴近出题人的思路呢?或者说怎样才可以更有效的分析阅读理解中的文段大意呢?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语文阅读的做题规则,大家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试试。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相关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