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5 16:54:03

2014年成都中考备考资料库第十一篇:文言文对比阅读

  成都中考网2013年11月28日 2014年成都中考备考资料库第十一篇:文言文对比阅读
          1.【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
          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答案】
          11.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zkone 发表于 2016-7-5 17:20:35


       
                       
          2.【2013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6.C(2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zkthree 发表于 2016-7-5 18:40:11


       
                       
          3.【2013年·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9.(4分)(1)这(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3)少(4)多(每小题1分)
          10.(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
          11.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
        相关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年成都中考备考资料库第十一篇:文言文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