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亲身学习经验杂谈:痛出来的鲜美,才能够颠倒众生
南京中考网:南京刚刚中考和高考顺利结束,引发了很多老师对自己学生时代的感慨,一位知名初中语文教师写下了他的亲身经历与同学分享。痛出来的鲜美,才能够颠倒众生
很久不写文章,感觉手生了很多。回想起自己的中学经历,又想着要参加中考的你们,觉得有些东西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于是心里存着乱放的,不成体统的碎碎念啊变味的心灵鸡汤啊没有说服力的人生格言啊,今天整理一下吧。
先贴出一个笑话,少年的匡衡十分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邻居家每天烛光闪耀,匡衡便在邻居的墙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透到自己家里来。于是匡衡每天晚上借着这个洞。。。。。。用起了邻居家的wifi ~
还有一个,小明是一个学习非常刻苦的孩子,每天晚自习大概到九点时候大家学习都很累,昏昏欲睡。于是小明身边常备一个圆规,每当自己发困的时候就就拿起圆规扎下大腿,一个学期过去。。。。。
同桌大腿流血过多进了医院~
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冷笑话真不错,听过之后哈哈哈一笑,过段时间再给其他同学讲一讲~
但我今天不是来讲笑话的,我只是想问大家一句,你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这些成语故事么?你脑海里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都是什么样的场景?
当下社会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对于这样的努力和拼搏的精神“很不屑”,典型反驳理由:学成一个书“呆子”有什么用?我就是不认真,不然我也肯定能比我班谁谁谁考得好。
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不怪我吐槽一句:都是借口,好像你努力了就可以考年级第一一样。
参考以下例子:
我就是因为宅,所以我单身。
“别自我感觉太良好了,都是借口,就你长那样,好像你不宅就能找到女朋友一样。”
好吧,废话不多说,故事里的匡衡、苏秦、祖狄都成了怎样名动当代的人物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咱们换一个角度,看一下这些例子。
苏轼生平——”……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当你了解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时,你怎么理解”未及弱冠,学通经史?“简略估计,”经史“这两个字所含的阅读量估计有大半个G了,四大名著电子版加起来不到4M。
钱钟书生平——“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到清华后他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实际上钱钟书的阅读量绝对不是这横扫图书馆这几个字几个字能够概括的,如果你对他足够了解的话,你会知道最著名的《围城》只是他的一部小说。学术界里《管锥篇》才是真正的大师级作品,
看看它的简介: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红字部分包含多少心血和努力,想象一下,可见一斑。
可能这些大师太远了,举一个我最喜欢的诗人海子吧,生平简介中的一句话:十五岁考入北大法学院。
看: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到清华后他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十五岁考入北大法学院。
牛逼人物的生平中可能就只有这样几个字,写一下他成功之前的生活。但恰恰就是这几个字,早就了他难以复制的人生,也恰恰是这几个字,是寻常人无法做到的。
冰心说呐:成功的花呐,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来,现在你怎么理解“十五岁考入北大法学院”这简简单单几个字背后的东西?你怎么才能做到这样的事?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是那一段时光,不抱怨不诉苦,最后渡过了这段感动自己的日子。
所以现在你要做的事,不是抱怨困难,抱怨永远只能显示你没本事。不是不屑去努力,不屑更显得你卢瑟的心态。
你要做的事是,现在就动手,给自己一段沉默的时光,心里点起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明,做一个能学习的人,度过一段感动自己的时光。
之前主要讲了态度上的问题,即:优秀人才和成功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一段沉默的努力,让自己得到淬炼的时光。而对苦难的抱怨和对身边刻苦例子的不屑一定是你泯然众人的原因。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沉下心来,保持热情,同时去除浮躁,得到真正的进步呢?
首先做到心理上的十足准备——我要能够承受住寂寞的心境,某些失败的打击。一个字,忍住痛。
借用张嘉佳一段文字: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虾子死了,再放锅里烧,味道就没有那么好?
因为活着的虾子,当被丢进爆油的锅里,他痛啊,浑身缩紧,大叫:卧槽,疼死老子啊!!!然后扭动,伸展,蜷缩,抱成一团死去,肉质紧致,QQ弹弹哒。
反过来,死掉的虾子丢进锅里,没知觉,没反应,四仰八叉一躺,肉越烧越松散。
将死的虾子也不行,奄奄一息,弱弱的吐出一句话,哎呦呦疼。就挂了。
当年跑到松花江吃鱼,那个鲜美嫩滑,赞的。
一样的道理,这个傻鱼从小在冰冷的江水里长大,又没有棉毛裤,冷的瑟瑟发抖,每天疯狂的游泳取暖,打着寒战,一路暴喊:狗东西你冻死大爷了啊!!!
就这样,缩着身体发育,脂肪又紧又肥,好吃哒。
我在中学和大学中遇到过很多同学,遇到过很多鲜明的例子,赘述一个。
大一的时候在南大浦口校区,没有空调电扇,冬暖夏热,蚊虫遍地你懂的。
大部分人在叫嚷着学校基础设施差的不能过日子的时候,F(一位家境普通的学长)每天 早上7点至8点半待图书馆,晚上10点后操场跑步。常年不变(当然没你看的那些小说里写的风雨无阻,刮风下雨还是回屋的),到了大二南大道了仙林现代化硬件超好的校区,宿舍空调网络,7×24小时不断电不断网。这位学长仍然是每天7点至8点半待图书馆,晚上10点后操场跑步。
环境在变,年龄在变,课业在变。但你知道,每天早起的困意不会变,每天晚上10圈的跑步长度和痛苦不会变。
这位180cm高的学长态度没有变,变得是体重,从大一230斤的体重到了现在的160斤。变得是经历,本科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辩论队队长,国奖4次全拿,截止研二,国内重点期刊文章2篇,港中文,台湾政治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公费交流三次,担任台大与南大法学交流是王泽鉴的学生助理。
还有一些同学,家境殷实,大学惬意,每天在逃课与游戏中度过,专业知识马马虎虎,考试60分及格万岁,毕业时拿着文凭回到故乡,在父母安排下找到安稳的工作,吃吃喝喝,万事不愁。
不谈生活方式理念的不同(平淡也是一种珍贵),但说句实话,担任民法国内第一泰斗的学生助理,和每天银行里办理柜台业务,哪一种经历更吸引你?
我们都知道风雨之后是彩虹,更希望自己能够直接坐在彩虹里,他人(父母?师长?)为你布置好足够绚丽的世界。
但那不是你的,也那不是最美丽的。
虾子要活着烧才好吃,人生要经历过淬炼才精彩。
痛出来的鲜美,才能颠倒众生。
假设,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了,疼痛是人生路上比不可少的一种经历,并且大部分正常人在经历过一段沉默疼痛之后一定大有裨益,那问题的关键就是:我要怎么样去奋斗,去经历疼痛,才能像苏轼一样”属文日数千言,像海子一样“十五岁进入北大法学院”?
对于奋斗啊,成长啊,每天在网络上都可以看到各种版本的人生规划,心灵鸡汤,成功经验,智者感言。
前文全是苏轼,钱钟书之流,太远太虚无。
下面讲讲自己和身边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些,坚决抵制“卡耐基成功秘诀”,我只要能够看的着的方法。
那谁谁曾经曰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我也就一句话“暴力成就一切”。
本科时在南大法学院,有一回法理的作业,我分到一个很冷僻的题目。关键词把北大法宝和westlaw全部网站翻过去,所得材料都很有限。后来到图书馆,直接站在书架前,从第一本书翻起,一本,两本,一排,两排……到最后动笔写综述时,图书馆所有和密尔《论自由》有关的书籍,我几乎全部翻过,只要与该主题有关的材料,无论是专门的书目章节,还是夹杂在论文集或教材段落中的论述,基本上都被我挖了出来。这篇综述后来拿了本科论文最高分,自豪至极。
好吧,这种做法真的很笨,但同时也非常规的“暴力”,当然我要讲的并不是一个炫耀论文分高的故事,而是:
这次查阅的经历一举奠定了资料搜索技术的基础,这么一顿暴力海搜下来,要找一个主题,什么地方会比较相关,什么地方可能有材料,心里已经大致有底。往后的年月里,我是在资料占有方面常常得益甚多。
这是我以前看到的一段话,某一个时刻突然就悟了“其实推开来讲,文科类的社会学科,有时候搞学术并不难,现在的学术界对思想深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就说法学吧,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笔法正常的人,无论对哪个小领域下手,只要吃掉50个以上国内判决和至少20个美国联邦法院判决(原文),成功砸进核心期刊大概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对大领域(例如环境侵权诉讼)下手,吃掉100个以上国内判决和40个以上国外重要判决,一样没问题”
同样的事情在我身上还发生过一次,高二时期班级换了班主任,由物理老师换成语文老师。每次语文不痛不痒的分数,有时还拖一下平均分,导致老班经常找我聊天。为了让他刮目相看,也为了自己高考不瘸腿,我在高三开始前的那个暑假,毅然决定对我语文最差的现代文阅读痛下杀手。
那个暑假我认识了中国四大苦难之二,“八年抗战,十年内乱,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我把5+3整本书的所有现代文做了一遍,大概有上百篇。
一开始,完全找不到思路,谁知道阅读理解答案是怎么得到的。作者说“深蓝色的湖水“有何含义?湖水不都蓝色么?!我怎么就能读出蓝色里作者忧郁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苦闷?!
后来根据看不懂的答案去分析出题者的思路,去总结回答问题的规律,完全能够熟练分辨表达手法,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类的常规答案词汇。阅读了大量的优秀现代文,整理出一些做题的思路之后,就连作文也开始觉得写得舒服了。甚至让我后来喜欢上了阅读,印象深刻的就是考试时候一篇毛姆的文章让我认识了这个珠玉文字,绅士情怀的作家。
后来我语文没出过班级前5,高考也是130+的高分,还在我写字很丑的情况下。
我做的其实还并不是最狠的,大概在高二时候,一次新学期开始,我的同桌S英语成绩突然考了年级第一,上学期还在水深火热的中等偏下呢。对于我们的惊讶他非常得瑟的说:我暑假阅读、完型和选择大概加起来做了5000小题,现在就算一句话就认识三个单词我都能大概猜出来句子含义和阅读答案。
我靠,你能理解这句话么?当时我们就震惊了。这就是传说中可遇不可求,求也求不得的神奇的“语感”啊。得语感者得天下简直就是英文学习的真理。
后来他的英语成绩没有低过108,高考更是取得115的高分。(江苏高考满分120)。
有些人开始反问了,你说的不就是题海战术么。这个东西都学傻了,做这么多题有什么意义啊。
不,这不是题海战术,这是征服题海的战术。
如果你只做题,机械的做题,真的,不如去玩游戏。
相反,如果你能够在做题时不断的总结和思考,遇到各类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结果一定是成竹在胸,以不变应万变,在看一眼什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妖魔化的成语,你真的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意思。
痛么?
很痛,你想一想,那个学长每天10圈的跑步,一开始完全不明白答题思路的100篇“狗屎道理“的现代文阅读。都是拼着一股劲,咬牙下来的。
那一年折磨我的现代文阅读,那一年做到吐的5000到选择题,就像武术中的扎马站桩,射击中的静态举枪,学术上的经典精析,无一不足。
就是短短一个暑假的投入,对自己的受益往往是跟随一生。
“内力雄浑者学习任何招式,均无往而不利。学习一如武林,内力强对内力弱者往往是秒杀,有时招式再好也没用,一下就把你震飞了。但蓄内力时苦修之艰辛,却又让人望而生畏。人生最宝贵的基础时刻,就是静下来、扎进去,一板一眼地打好内功的时刻。越到后头,越会觉得前面这些时刻的珍贵,就算拿一堆金条来也不能交换这里的一个小时。”
把你的天赋,激素,野心和欲望,拧巴成动力,转化成暴力
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
如果你知道去哪,(并且敢一步一步的踩过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