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46:46

2012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试题概说
          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的阅读是必考内容,考试分值在10分以上,约占整个试题分值的8﹪以上。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因此,阅读说明文,要做到:1、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这句话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说明文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本中。2、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3、能按照要求加工信息。
          从题型上看,主观性试题在说明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间的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 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P根据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三) 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b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M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f:J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0:37:19


          三、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2:00:23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更多中考信息》》》新东方网中考频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