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2:49

中考语文资源: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五六册)

  第五册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謫的意思)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趋向,奔往)
          词类活用
          醉则更相枕以卧(名词用作动词,枕靠)
          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象簸箕那样)
          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始指异之(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奇异)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云)
          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倒装句,“山”的定语,“有异态”,后置]
          皆我有也[倒装句,“有”的状语“皆”,前置于主语前面]
          常考名句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二、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作状语,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动词,在山上)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野芳发而幽香(名词作动词,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太守宴也(名词作动词,宴请)
          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状语后置]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判断句]
          醒能述以文者[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文述”]
          环滁皆山也[判断句]
          常考名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满井游记 袁宏道
          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句
          冷光之乍出于匣[状语“于匣”后置,“出于匣”即“于出匣”]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未之知”即“未知之”]
          偕数友出东直[省略句,“(吾)偕数友出东直”]
          柔梢披风[省略句,“柔梢披(于)风”]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潇然于草木山水之间者,惟此官也[判断句]
          常考名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
          诗话》。
          通假字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句
          而游者皆暴日中[倒装句,状语后置,“暴”后省略介词“于”,“于日中”作“暴”的状语,后置。]
          抱诗集尺许[倒装句,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抱尺许诗集”]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省略句,“他若匡庐(瀑布),若罗浮(瀑布),若青田之石门(瀑布)”]
          登山大半[省略句(余)登山大半]
          坐久日落[省略句(余)坐久日落]
          宿带玉堂[省略句(余)宿带玉堂]
          已遂述数行[省略句(余)已遂述数行]
          常考名句
          于是水声,棋声,鸟声,参错并奏。……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五、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南园》 李贺
          《梦江南》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有《龚自珍全集》。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读xiàn,出现,显现)
          词类活用
          若个书生万户侯(名词用作动词,封万户侯,指作官)
          落红不是无情物(形容词用作名词,红色的花朵)
          吟鞭东指即天涯(名词作状语,向东)
          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倒装句,定语后置]
          风雨不动安如山[倒装句,状语后置]
          若个书生万户侯[被动句]
          过尽千帆皆不是[倒装句,主语后置,应为“千帆过尽皆不是”]
          常考名句
          1.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孟子》二章
          孟子,名柯,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
          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内容包
          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读pàn,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读zēng,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法家拂士(“拂”同“弼”读bì,辅弼,辅佐)
          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威慑,威震)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使……坚固;使……稳固)
          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作动词,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不顺,使……错乱、颠倒)
          行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行动”)
          所以动心忍性(皆作使动词,“动心”即“使……惊动”、“忍性”即“使……坚韧”)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名词,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名词,国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使……萎靡死亡)
          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发”“举”都有被动的意思,“被起用”“被举荐”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困于心,衡于虑[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常考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一段。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岳阳楼记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词类活用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作状语,北,向北;南,向南)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事业)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位名词作动词用,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名人)
          朝辉夕阴(名词作动词,阳光照耀,没有阳光)
          前人之述备矣(动词作名词,记述的文字)
          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倒装句,定语后置,即“高庙堂”,“远江湖”]
          微斯人,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或异二者之为[省略句,“或异(于)二者之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多会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名句考点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越巫 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著有《逊志斋集》
          通假字
          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钱财)
          鸣角振铃(“振”通“震”,震动)
          词类活用
          且角且走(名词用作动词,吹角)
          又旋而角(名词作动词,吹角)
          角不能成音(名词作动词,吹角)
          下砂石击之(名词作动词,扔下)
          句
          鬼莫敢我抗[倒装句,“我抗”即“抗我”]
          夜半,抵家[省略句,“夜半,(巫)抵家”]
          死则诿以他故[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死则以他故诿”]
          木间砂乱下如初[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木间砂如初乱下”]
          号求救于人甚哀[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号于人求救甚哀”]
          终不信其术之妄[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终不信自其术之妄”]
          九、《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的作者,历来都认为是南朝宋刘义庆。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词类活用
          莫不奇之(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人以其语语之(名词作动词,读“yù”,告诉)
          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友人惭,下车引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
          与友期行(本指约定的时日,此指约定的日,即名词用作动词)
          不足雄远国(本指杰出的、威武的,此为“称雄”之意,即显示威武,形容词用作动词)
          句
          既通,前坐[倒装句,“前坐”应为“坐前”,即“坐于前”]
          去后乃至[省略句,“(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太丘舍去[省略句,“太丘舍(之)去”]
          期日中(省略句,“期(于)日中”)
          帝自捉刀立床头[省略句,“帝自捉刀立(于)床头”]
          魏王何如?[倒装句,介词“如”的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魏王如何?”]
          非人哉![否定判断句、感叹句、省略句“(太丘)非人哉!”]
          常考名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十、诗词五首
          《饮酒》 陶渊明,《饮酒》共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行路难(其一)》 李白
          《观刈麦》 白居易
          《渔家傲》 范仲淹
          通假字
          玉盘珍馐直万钱(“直”同“值”,读zhí,价值)
          小麦覆陇黄(“陇”通“垄”,读lǒng,田地分界的埂子)
          词类活用
          妇姑荷箪食(名词用作动词,“扛着”) 曾不事农桑 (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做”)
          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倒装句,宾语前置)
          采菊东篱下(倒装句,状语后置)
          常考名句
          1.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无光。
          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第六册
          一、鱼我所欲也《孟子》
          《孟子》七篇是论辩式的散文著作,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经典。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读bì,躲避,躲开,让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读biàn,区别,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读xiàng,过去,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读yú,语气词,表疑问)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好处,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式]
          宫室之美[定语后置句]
          常考名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二、隆中对 陈寿
          陈寿,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第三部蜚声史林的纪传体史学名著。它记载了从魏武帝黄初元年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20-280)约六十余年的史实,共65卷。
          通假字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读yǐ,以)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读shēn,伸张)
          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利尽南海(形容词作名词,物资,生产)
          先主器之(名词作动词,器重,重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天天地)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形容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句
          因屏人曰[省略句,“(先主)因屏人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式)]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时先主屯新野[省略句,“时先主屯(于)新野”]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常考名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
          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通假字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yòu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连词)
          裨补阙漏(“阙”通“缺”,读quē,缺点,错误)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读jiǎn,选拔,选择)
          词类活用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远离)
          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
          以光先帝之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攘除奸雄(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狡诈的人)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充,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句
          诚宜开张圣听[省略句,“(陛下)诚宜开张圣听”]
          此皆良实[判断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判断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倒装句,状语后置句,“于乱世苟全性命”]
          常考名句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墨池记 曾巩
          曾巩,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谥号文定。
          通假字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读zhāng ,明显,显著)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邪”通“耶”,读yé,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呢)
          句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状语后置句,“于山水之间以娱其意”]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判断句]
          常考名句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五、诗词五首
          《汉江临眺》 王维既是一位于诗人,又是一名画家。苏轼誉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浣溪沙,词牌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江城子,词牌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 》 辛弃疾
          这首《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词类活用
          乱我心者(使动用法,使……不宁)
          对此可以酣高楼(形容词作动词,在……上痛饮)
          常考名句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醉里挑灯夜看,梦回吹角连营。
          六、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面454年)止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候各国之间
          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本文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读biàn,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名词作动词,参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句
          又何间焉?何以战?[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惧有伏焉[省略句,“惧(齐)有伏焉”]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式]
          常考名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与其父苏洵、兄苏轼时称“三苏”,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
          栾城集》。
          通假字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同“现”,读xiàn,显现)辙生十有九年矣(“有”同“又”,读yòu
          ,用以连接整数和零数)
          句
          称其气之小大[状语后置]
          不志其大[定语后置]
          而辙也未之见焉[即“未见之”,宾语前置句]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即“使(之)得……”省略句]
          又幸矣[即“(吾)又幸矣”,省略句]
          常考名句
          1.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2.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八、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宋濂与刘基、高启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读zhī,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秀(“被”通“披”,读pī,穿着)
          词类活用
          卒获有所闻(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获”)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指“腰挂”)
          余朝京师(名词用作动词,指朝见皇帝)
          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
          烨然若神人[状语后置]
          今诸生学于太学[状语后置]
          撰长书以为贽[省略句,省略主语“马生”]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省略句,省略主语“马生”]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前句省主语“余”,后句省主语“马生”]
          常考名句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日,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为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九、陌上桑 汉乐府
          《陌上桑 》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是民间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作品。《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诗
          里常有浓厚的传说性。
          词类活用
          耕者忘其犁(名词用作动词,用犁犁地)
          锄者忘其锄(名词用作动词,用锄头锄地)
          句
          何用识夫婿[倒装句,宾语前置]
          宁可共载不[省略句,完整的句子为“(汝 )宁可(与吾)共载不?”]
          十五府小吏,……,冉冉府中趋,[省略了主语“我的夫婿”]
          常考名句
          1.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2.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十、《诗经》三首
          《关睢》《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篇》,由于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故后世便称作《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成天春秋时代,今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它“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兴的基本含义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
          风、雅、颂、赋、比、兴,被人们称为《诗经》六义。
          《蒹葭》《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君子于役》
          通假字
          曷至哉(“曷”同“何”,读hé,何时)
          鸡栖于桀(“桀”通“橛”,读jué,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即“弹琴、鼓琴、亲近她和她交朋友”)
          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即“敲鼓、击鼓”)
          君子于役(名词用作动词,即“服军役”)
          句
          钟鼓乐之[使动词,乐,使……快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省略主语(君子)]
          参差荇菜,左右流(菜、芼)之[省略句,中间省略了第二句主语(君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中间省略了第二句主语(伊人)]
          常考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虚词整理:
          安
          ⑴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又安敢毒邪?
          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⑤安能复为之下乎!
          ⑥安能抗此难乎?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
          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⑵安全,安定。
          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⑶安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⑷安生,有“养”的意思。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⑸哪里,什么。
          ①君谓计将安出?
          ②欲安所归乎?
          ③沛公安在?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⑤洞庭君安在哉!
          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⑹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⑺平静。
          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而已)罢了。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9)「而后」才,方才。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尔
          ⑴同“耳”,罢了。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非死则徒尔。
          ③以头抢地尔。
          ④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
          ⑵你的,你们的。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③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④予佐尔贾。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以也。
          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⑦与尔三矢。
          ⑶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⑷作助词。
          ①始尔未为久
          ②呼尔而与之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⑸如此,这样。
          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盖
          ⑴遮日挡雨的用具。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盖:这里指车盖)③今已亭亭如盖矣。④风则袭裘,雨则御盖。(盖:这
          里指伞。)
          ⑵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①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④盖追先帝这殊遇。⑤盖音谬也。(盖
          :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⑦盖失强援。⑧盖以此得名也。⑨盖自怨生也。⑩盖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⑶遮盖,掩盖。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③合盖隆起。(盖:盖住)④覆盖周密无际。
          ⑷大概,大约。
          ①斯二者盖皆有之。(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②盖五六百人也。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④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
          寡。
          ⑸发语词。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④盖
          进乎技矣。⑤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⑹胜过,超过。
          英才盖世。
          ⑺通“盍”,何。
          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⑻通“盍”,何不。
          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夫
          ⑴丈夫。
          ①其夫呓语。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③夫妻隅。
          ⑵成年男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③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⑥吾,义夫也。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②夫战,勇气也。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④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⑤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⑥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⑦夫秦王有虎
          狼之心。⑧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⑩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1)夫精念存想。(12)夫我乃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1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4)夫天者,人之始也。
          (4)这,那。
          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⑤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⑥亦犹夫人之情也。⑦曾不异夫腐鼠。⑧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⑨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⑩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11)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器矣。(夫:一说作助词。)(1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孟子曰:
          “术不可不慎。”信夫!④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⑥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⑦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愿夫子辅吾志。③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⑶同“ 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
          (夫婿)丈夫。
          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⑵谢家辞夫婿。⑶夫婿乐逸。
          (夫人)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故
          ⑴原因,缘故。
          ①马无故亡而入故。②问其故。③楚王问其故④既克,公问其故。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⑦人问其故。⑧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⑨何故而至此?⑩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⑵本来,原来。
          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
          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
          的意思。)⑤故例,谪 者移顺天府羁候。⑥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⑧故国神游。(
          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⑨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⑷特意。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⑸所以,因此。
          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⑤故上兵伐谋。⑥故不为苟得
          也。⑦故王之不王之不不为也,非不能也。⑧故忧思而作《离骚》。
          ⑹故意。
          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③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
          神!⑤则再拜,故迟不起。
          ⑺仍然。
          ①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②三日断五四,大火故嫌迟。
          ⑻事。
          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
          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③特示故人意耳。
          ⑵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
          ⑴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
          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故常」常例。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
          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
          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
          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
          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于是乎书
          何
          ⑴什么。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
          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何其衰也!
          或
          ⑴有的人,有人。
          ①或以钱币乞之。②或说处杀虎斩蛟。③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④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⑥或
          曰此鹳鹤也。⑦或叩之曰。⑧或曰:“梅以曲为美,......。”⑨一夫不耕,或受之饥。⑩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1)或以告 。(1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⑵有时。
          ①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而或长烟一空。④或随有瘳。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⑶有的......,有的......。
          ①或黔其庐,或赫其垣。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得日或否。
          ⑷或许,也许。
          ①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③冀君在或见恕也。④冀缓急或可救助。⑤
          云霞明灭或可睹。⑥或朱易量。⑦或未艰贞若是。
          ⑸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或:一说泛指代词。)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 。)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0:50:15


          ⑹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
          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⑺如果。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者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之
          ⑴他,她,它(们)。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
          然后驱而之善。
          哉
          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④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⑵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①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⑤斯则仆之褊哉
          ⑥鸣呼哀哉
          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⑷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
          幸宁心哉!
          以
          (1)因为,由于。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12)为。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矣
          ⑴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③吾计决矣。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⑵用于感叹句末。
          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无日矣!
          ⑶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①公子勉之矣!②盖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嘻,技亦灵怪矣哉!
          已
          ⑴停止。
          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⑤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⑵已经。
          ①狼已半入,止露尻尾。②今南方已定。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④已非它山可拟。
          ⑶语气词,同“矣”。
          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④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⑤滋可痛已。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⑷同“以”。
          ①已后典籍皆以板本。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③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④从此已去,勿复如是!⑤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
          其骄气。(以:这里是用的意思。)
          ⑸治愈。
          可以已大风,挛 、痿、疠。
          ⑹太。
          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蛮已众矣。②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⑺完成。
          距 ,又三月而后已。
          ⑻已而,然后。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
          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
          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妪煮芋进。③已而相如出。④已而英、霍山师大起,⑤已而得舟。
          因
          ⑴于是,就。
          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
          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
          。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⑺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
          因遗策。
          ⑼继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
          ⑴对,对于。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
          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
          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
          世业。
          ⑷到。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
          ⑻被。
          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
          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则
          ⑴却,可是。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⑵那么,就。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⑸就是。
          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⑹原来是。
          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⑺只。
          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⑻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⑼原来已经。
          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
          为
          ⑴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
          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
          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
          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
          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
          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
          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
          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
          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
          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
          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
          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
          (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
          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
          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
          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
          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惟
          ⑴只。
          ①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惟:只是。)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③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例。
          ④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⑤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⑥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
          ⑦惟大辟无可要。(惟:只有。)
          ⑧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⑨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惟:只好,只能)
          ⑩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11)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12)他日继吾事,惟此生耳。
          (1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惟:只有。)
          (1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⑵作句首语助。
          ①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说正因为。)
          ②惟思既往,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本义项指前一个“惟”。惟:一说正因为。)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⑵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悲予志焉。
          ⑧则牛羊何择焉?
          ⑨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余闻之也久。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且
          ⑴暂且,姑且。
          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
          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
          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
          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
          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
          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
          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
          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
          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
          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
          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
          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
          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
          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
          。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
          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若
          ⑴如果,假如。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
          之,此帝王之资也。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⑦若能以吴
          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⑵像,好像。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细若蚊足。④仿佛若有光。⑤视其中,则干若败絮。⑥貌若甚戚
          者。⑦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⑧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⑨形若土狗。⑩呆若木鸡。(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12)若无罪而就死地。(13)若是其甚与?(14)其若是,孰有御之。
          ⑶你(的),你们(的)。
          ①若所市于人者。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⑤若翁廉。(若你们)⑥若何为生我家?⑦若入
          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⑨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们)⑩若素名勇。
          ⑷此,如此,这样。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
          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虽
          ⑴即使,纵然。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②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虽愚者亦明之矣!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⑥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⑦遘者虽亲属,不敢同卧起。
          ⑧虽中城拱璧不啻也。
          ⑨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
          ⑩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⑵虽然。
          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⑤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虽然,董、聂不能言。
          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⑨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⑩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11)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3)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14)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15)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6)虽曰天命,岂非人哉!
          (17)虽流放,誊顾楚国。
          (18)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芍也。
          (19)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所
          ⑴处所,地方。
          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
          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
          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
          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
          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即
          ⑴立即。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②即从巴峡穿巫峡。③始缢即气绝。④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⑤即门者持刺入,
          而主者双不即出见。(即:本义项指后一个“即”)
          ⑵就是。
          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②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
          ⑶靠近,接近。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⑷则,就。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③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④即如前年胡景桂参谧慰
          帅一事。⑤即如忠烈遗骸。⑥须行即骑访名山。⑦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⑸当,当下。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
          ⑹即使。
          ①即幸留,病数朋乃瘳。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③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④即门者持剌入,而主者又不即现
          见。(本义项指前一个“即”。)
          ⑺假如,如果。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⑻就......来看。
          ①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长者深也。②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
          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既
          ⑴已经:......以后。
          ①既同寝,夜半,客曰。②既克,公问其故。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⑤东曦既驾。(既驾:已
          经升起。)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⑵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①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②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③三军既惑且疑。④予为斯
          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⑶既然。
          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既而」
          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④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⑤既而将诉于舅姑。
          「既已」已经。
          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莫
          ⑴不。
          ① 然,莫相知。②侧目莫敢过其门。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④宋莫能守。⑤莫我肯顾。⑥莫如遣腹心自结于东。
          ⑵没有什么。
          ①尤莫逾油画。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莫不中音。
          ⑶没有谁。
          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②时入莫之许也。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⑤天下有公利而莫或
          兴之。(莫或:没有什么人。)⑥奉行者莫辨也。⑦残贼公行,莫之或止。⑧天下莫不闻。⑨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
          得。⑩莫之能御也。(11)莫能与之争。(12)众莫不知。
          ⑷不知。
          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5)同“暮”。
          ⑴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视天下为莫大这产业。
          乃
          ⑴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
          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
          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
          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
          术也。
          ⑸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
          ②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
          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
          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
          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
          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
          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
          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
          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
          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
          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
          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
          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语文资源: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五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