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题2(附答案)
十三、(2006年资阳)阅读《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完成11—14题。(12分)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蔡浩东)
果子狸身上的SARS今年没来人间闹腾,“猪瘟”却来了。1个月前,四川省资阳、内江两地闹开了“猪瘟”,而且这“猪瘟”还闹到了人头上。仅仅1个月的功夫已有117人发病,24人死亡。这可怕的“猪瘟”到底是什么引起的?难道又是一种新的SARS?经过医学专家的努力,谜底终于揭开,原来是猪链球菌跑到人间作祟。
说起链球菌,其实大家早就认识。化脓性扁桃腺炎、猩红热等许多人类疾病都是由这一家庭的细菌引起。由于这些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状如球形,许多细菌聚在一起时,喜欢排列成串,像一根根美丽的链条,因此被人们称为链球菌。一些链球菌还能分泌某种毒素,猩红热的皮疹就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红疹毒素引起的。能感染猪的链球菌也很多,但毒力最强,甚至可以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是猪链球菌2型。这种猪链球菌可以分泌溶血毒素、中毒性休克毒素等多种毒素,它最容易感染刚刚出生不到1年的小猪。猪得病以后,常表现为高烧,食欲下降,肢体出现紫色瘀斑,休克,还可出现跛行,不由自主地转圈等神经症状;重症病猪很快出现多器官衰竭,心、肝、肾都会出现损害,导致突然死亡。人被这种猪链球菌感染后,潜伏期非常短,一般在2天之内,最短的接触后仅1小时就会发病。发病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猪病相似,病情发展也十分迅速,有些病人甚至在24小时内就可死亡,病死率为20%~40%。其实,猪链球菌病是可以治疗的,抗生素是治疗的特效药物,人发病后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要延误治疗时机。
猪链球菌并非“初来乍到”,它早已是人间的“常客”。上世纪60年代初它就在丹麦“露过脸”,使丹麦人感染了“猪瘟”;后来又到过法国、荷兰、英国等许多国家的人间“做客”。在人间,它并不“常驻”,只是“骚扰”一下人类就“跑”。但它能造成人类严重的链球菌感染,引起脑膜炎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到目前为止,它在世界上已造成200多人死亡。1984年,我国首先发现内蒙古人被感染,近年来它越来越频繁地向人类发动进攻。在此次之前,闹得最凶的一次,是1998年在江苏省海安、如皋、泰兴、通州4个县流行的猪链球菌病,造成1.4万多头猪死亡。在猪发病后,又传给了人类,造成当地30多人患病,十多人死亡。
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夏、秋季,潮湿闷热天气多发。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猪链球菌病在猪身上可通过伤口、皮肤和黏膜,甚至呼吸道传播。但这种病原菌要想感染人类,只有经过皮肤这一条路。如果皮肤有伤,哪怕只是微小的皮肤破损,猪链球菌都能进入人体。因此,人类要接触病猪,一定要做好防护,戴上胶皮手套,防止发生外伤,严格消毒等,避免被感染。尽管这种链球菌能从猪身上“蹦”到人身上,但它不像SARS,还没学会从这个人身上“蹦”到那个人身上。所以人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猪身上。在农村,猪舍应与人厕分开,改善养猪条件。在目前这种炎热多雨的季节,更要保持猪舍清洁、干燥,以免猪患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为仔猪进行预防接种,一旦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并给其他猪投放抗菌药物预防。病猪和死猪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千万不能随便宰杀和食用。
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动物中的病原体总想借机到人间“逛逛”。为了人类健康,人人都要行动起来,多学点防病知识,提高警惕,预防疾病,决不能等闲视之。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皓东)
11.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分)
答:
12.下边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答:
13.人们对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病猪、死猪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2分)
答:
14.请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在“品味”栏中写出你的感悟。(4分)
读 书 卡 片篇名:《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作者:蔡皓东摘句: 品味:
【参考答案】11.介绍猪链球菌病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3分)
12.不能删。“可能”表猜测,是对猪链球菌病成因的一种估计,去掉后表示肯定;“之一”表多种原因中的一种,去掉后,表示惟一,不合文意。(3分,意思对即可。)
13.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千万不能随便宰杀和食用。(2分)
14.例:摘句:上世纪60年代初它就在丹麦“露过脸”,使丹麦人感染了“猪瘟”;后来又到过法国、荷兰、英国等许多国家的人间“做客”。在人间,它并不“常驻”,只是“骚扰”一下人类就“跑”。
品味: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巧妙地交代了曾受猪链球菌危害的国家。(4分,摘句2分,品味2分)
十四、(常州市二~~六)(二)阅读下面《飞瀑激流》一文,完成9~12题。(共12分)
我国名山大川中,瀑布很多,它们沿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悬崖峭壁,奔流倾泻,千姿百态,变幻奇丽,即使用“银龙飞舞”“匹练垂空”等语句,也没法描绘出瀑布的壮丽景色。
瀑布形成的原因很多: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升降,造成陡岩,河流流经这里,形成瀑布;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也会形成瀑布;火山喷出的岩浆,阻塞河道,造成湖泊,湖水壅高泻出,同样会形成瀑布;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也会形成瀑布;…… 总之,瀑布是地表不断变化的结果。
贵州白水河上的黄果树附近,由于地层断陷而形成了九级瀑布,其中以黄果树瀑布最为雄伟壮观。黄果树瀑布从二十多米宽、六十多米高的断崖上倾泻而下,汹涌澎湃,跌落在三面环山的“犀牛潭”中。洪峰到来时,宽阔的水帘,流量每秒可达两千立方米,拍石击水,发出巨响,似劈雷,又像山崩,惊心动魄。瀑布激起的水沫和浪花,冲天而起,四处飞溅,可达五六十米高,在夕阳照耀下,常常出现一条或两条彩虹,在如云似烟的浪花映托下,仿佛一座彩桥飞架在茫茫的云海上。
白头山山顶天池,池北有个缺口。湖水溢出时,在悬崖上跌落六十八米,浪花四溅,水声如雷。有趣的是,天池冬天封冻时,湖水仍旧以潜流流出,瀑布照样高悬,正是:“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起万缕烟。”
我国黑龙江的镜泊湖上有个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喷出的熔岩,堵塞河道,积水成湖,湖水溢出而形成的。
广西西北部的卡达山和冷水山是石灰岩广布的溶蚀峰丛谷地。那里有条地下河,在高原下流过,到卡达山突然从石洞中奔腾泻出,流到冷水山,绵延十多公里,沿路经过许多崖壁,组成七十二级大小瀑布,其中以冷水山瀑布最为壮观。它宽几十米,高一百多米,分成三股:左边的一股瀑布沿峭壁飞泻,气势磅礴;右边的一股,从洞中倾吐出来,飞落潭面,水汽腾升,似烟若雾;中间的一股,飞瀑直下十多米后,突然向外抛落。这个瀑布飘逸雄奇,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璀璨的七色长虹。
河北平原通往晋中盆地的娘子关,绵河右岸有好多泉水出露,最大的是“水帘洞泉”。这里地处太行山的背斜,在近代地质史上,是个抬升区,绵河长期下切,形成峡谷。水帘洞泉东临峡谷,泉水越出池岸外溢,凌空下泻,形成落差四十米的瀑布飞泉。
长江以南、鄱阳湖西岸,庐山平地崛起,山水相映,风景秀丽。庐山是断块上升的山地,周围断层很多,形成许多陡崖和峡谷,多清泉和飞瀑。著名的瀑布有开先瀑、三叠泉、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玉帘泉等。开先瀑布从泉口泻出,分成两股,东股在崖口喷散,细流仿佛一缕缕的马尾,它们汇合后继续下注,跌落进青王峡深潭。三叠泉瀑布高三百米,分三级跌水,瀑布下是悬崖深谷,十分峻险。
众多的瀑布装扮着祖国的河山,使景色更加壮丽。
(作者:姚大均 选自《趣文选读•地理篇》,有删改)
9.把下面瀑布及其对应的形成原因用直线连起来。(3分)
冷水山瀑布 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
白头山天池瀑布 火山喷发的岩浆堵河成湖,湖水壅高溢出
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地壳运动造成陡坡形成瀑布
三叠泉瀑布 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
10.概括黄果树瀑布在洪水期的景观特点,选出其中三个,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描述。(3分)
11.文中第2段的省略号表示,除了已介绍的几种瀑布成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阅读上文有关“水帘洞泉”的段落及下面材料,经归纳后,试再为文章补写一个原因。(3分)
浙江山区多名瀑。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小龙湫瀑布灵幻多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雁荡山瀑布形成的原因时认为,“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12.依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想像,对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壮美景象作一个100字以内的具体描绘。(提示:不能照抄文中描写其他瀑布的语句,必须根据“三叠泉”的特点展开描写。)(3分)
十五、(海南省2 0 0 6年课改实验区)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6—18题。(10分)
“中国”
“中国”这个词至迟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大的不到今天一个省,小的不过今天一个县,最小的只相当于今天一个乡或一个大一点的村,所以总数多得不胜枚举。于是地理处于中心区的“国”就被称为“中国”。这一中心区开始只限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主要是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今天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渭河流域还不鸽算“中国”,秦、楚、吴、燕等周更不能称为“中国”。到了秦汉时代,秦、楚等国的旧地都成了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渭河流域关中盆地还成了首都所在,这些地区当然都算作了“中国”了。
“中国”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视其中较边远偏僻的地区为非“中国”。例如在西汉时,今天的湖南、江西虽已设置郡县,却还未被承认为 “中国”,到了明朝,湖南、江西可以被称为“中国”,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
直到晚清,“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了,但是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大清国”、“大清”或“清”。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才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范围一一中华民国的全部领土。
16、依据上文填空。(4分)
①晚清以前,“中国”的含义是:
②1912年,“中围”的含义是:
17、在横线上填写下面两个时期“中国”所包括的具体范围。(4分)
①春秋时期:
②秦汉时期:
18、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2分)
①“中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的演变中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②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6、①(2分)地理处于中心区的“国” ②(2分)中华民国
17、①(2分)当时的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
②(2分)除了当时的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外,还包括秦、楚等国。
18、选做题。①(2分)由模糊、不明确到清晰、明确。 ②略
十六、(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2分)
如何给地球降温(龙学峰)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曹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3.文中第(1)段运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14.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3分)
答:(1)
(2)
(3)
15.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被采用了吗?为什么?(3分)
答:
16.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答:
17.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2分)
答:
【参考答案】13.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2分,意近即可)
14.(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3分,每处1分)
15.离奇计划是:在拉格朗日点(或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相互抵消处),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1分) 没被采用。因为无人支付巨额费用;同时,滤光镜会破坏同温层,妨碍紫外线的通过。(2分,只答“没被采用”不给分)
16.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2分,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
17.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2分,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
十七、(江西省2006年)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14分)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使得,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21、给加点字注音。(2分)
(1)积淀( ) (2)堵塞( )
22、文章第2段中有两个单句从不同角度给“城市文化”定义,请找出这两个单句。(2分)
①
②
2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没有创新、不融汇时尚、不弘扬历史是农村文化呈单一性的原因。
B、文化的包容、人才的流通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C、城市的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与工商业中心的结合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D、城市教育的发达、科技交流活动的频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4、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8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填写的句子:
25、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26、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4分)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生的代价而获得的。
观点一:
观点二:
【参考答案】21、diàn sè (各1分) 22、(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各(1分) (2)它是城市人群生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1分)
23、A 24、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其它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给分。)
25、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凡大意相同均酌情给分)
26、(4分,一个观点2分)答案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其它能从材料中引出的合理观点均可给分)
十八、(荆州市2006年)阅读选文《茶马古道》,完成19-24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22.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24.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参考答案】19.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内地与康藏之间的贸易通道。
20.唐代 到宋代 元代 到了清代 21.宋朝和藏族都非常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22. 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23.“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24.唐代文献中才开始有“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茶马古道”的说法晚于“茶马互市”,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十九、(乐山市2006年)科技文阅读(15分)
测 谎 仪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
这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测谎仪之能“测谎”,并不是能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而是“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比如,杀人放火,投毒,特大盗窃,拐卖人口等等)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作案人被问及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内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阻。第二个指标是呼吸。我们知道,人在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第三个指标是血压,也就是脉搏。这三者中,血压占的比重不及前两个指标,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脉搏进行调节,但是他对前两个指标就调节不了,尤其是皮肤电阻指标调节不了。
在实践中,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要经过以下六个阶段:对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动态分析描绘阶段,运用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目阶段,对被测人进行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图谱综合评判阶段,测后谈话和讯问阶段。这六大阶段是保证案件测试成功的一个基本技术程序,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撑,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将会被找出来。
16.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答:
17.测谎仪记录的有哪三个指标,各有什么特点?(4分)
答:
18.第1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测试?(4分)
答:
【参考答案】16。(3分) 答:什么是测谎仪,测谎仪的功能,测谎仪记录的三个指标,使用测谎仪的基本技术程序。(酌情给分)
17.(4分)答:三个指标是皮肤电阻、呼吸、血压即脉搏。前两个指标不能调节,学过气功的人可以调节后一个指标。(每问2分,酌情给分)
18.(4分)答:不把话说得绝对,准确表明存在两种可能
19.(4分)答:确保不冤枉无辜者。(酌情给分)
二十、(南京市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4分)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2)
(3)
1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3分)
1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3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首,我的发现是:
二十一、(宁波市2006年)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 、 和 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
【参考答案】(一)7.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互助合作,求得生存的一种形态(或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3分)
8.动物与动物 动物与植物 高等植物与真菌(3分。每格1分)9.“或许”表述十分恰当,符合科学性。(2分。只答“使语言准确”之类得1分)10.D(3分)11.例如:①共生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只有服从这一规律,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②人类的生存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不会只是单一的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求合作共生。③“合则双赢,争则俱败”,我们应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分。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