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8:32

初三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Apō( )刀 面面相qù( ) ( )官páo nuò( ) 连声
          C 胡zhōu( ) shì( )才放旷 huì( )名 niān( )弓搭箭
          二、改正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字
           兀自 人世 肺腹 今非希比 虞侯 悔人不倦 嗔怪 穿凿副会
          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A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 B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
          C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
          D 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 )
          四、请将下面《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几个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2分)
          1.①打虎最阳冈 ②大闹飞云浦 ③血溅鸳鸯楼 ④醉打蒋门神
          2.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出出上联。(2分)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相貌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讲究忠诚信义,对待朋友都能肝胆相照。
          上联: 下联: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五、名著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例如“《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其中一部,也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其内容或特色,字数20以内。
          名著《 ▲ 》
          点评: ▲ 。
          六、综合性学习。
          1.请你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按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解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调查方式。
          (2)以下是对100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的结果:
          《西游记》 《水浒》 《红楼梦》 《三国演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过原著的 24人 29人 11 人 21 人 48人
          看过影视的 98人 83人 36人 48 人 16人
          2.从表格内容中反映出同学们“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有:
          ① ②
          3. 针对这些问题,你提出一点建议:
          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
          杨志却待要回言,①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赶来看时,②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见杨志赶入来,③七个人齐叫一声“何也!”都跳起来。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那七人道:“你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哪里有钱与你!”杨志道:“你等小本经纪人,偏俺有大本钱!”④那七人问道:“你端的是甚么人?”杨志
          道:“你等且说哪里来的人?”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说道:‘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货,只顾过冈子来。’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只听得有人上冈子来,我们只怕是歹人,因此使这个兄弟出来看一看。”杨志道:“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唯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⑤那七个人道:“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杨志道:“不必。”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
          1.针对画线的句子说说“客人”是如何用“智”展开斗争的。
          2.此段中,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押送生辰纲的内部转向 。杨志一方面要协调好内部关系,又要提防有人劫取生辰纲,他期望赶路,加剧了内部矛盾。这都源于其时条件下的一个最突出因素: (用课文原话);而恰恰于此,智取生辰纲的好汉们的“智取”才有了表现的契机:表面上是杨志偶遇一般客人,其实却还是来劫取生辰纲的梁山好汉。杨志的小心,也正是为这一最突出因素所迷惑,梁山好汉才进一步在“智取”的过程中围绕一样关键的物事即“_____”展开了智斗。
          (二)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这部书的作者是
          
          2曹操对吕伯奢一家斩尽杀绝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选段中集中体现了
          他这种处世哲学的语句是什么?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评价曹操斩杀故人吕伯奢的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1:16:37


          (三)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
          ⑤ 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 ⑥ 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 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 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 、 、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
          3 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 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2)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十、 写作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如孔子、李白、杜甫、苏轼、施耐庵等伟人、名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初中语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以至不能忘怀。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2.所填人物应从中国古代伟人、名人中选取,并不局限于以上列举的人物。
          3.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九上 第5单元)
          一、朴 觑 庖 喏喏 诌 恃 讳 拈二、事 腑 昔 候 诲 附三、计策 诬陷,中伤 真的,确实 诗文作品四、1.①④②③(错一处不得分,共2分)2..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有)别(或相貌语言,东西南北各不同)五 参考示例: 《西游记》:一个西天取经降魔伏妖的神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血与火中炼就辉煌的人生。六、1.(1)示例:个别采访调查、分发问卷表进行调查、到图书馆调查图书借阅情况等(任选一项作答,表意准确即可)2. (问题)示例:①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读原著的人少,看过影视的人多。 ②对于外国名著,读过原著的多,看过影视的少。 ③读过外国名著的人多,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少。 ④看过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的人,多于看过外国名著改著改编成影视的。 ⑤读原著的人少,课外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选取其中两项回答问题,意思对即可。)3. (建议)只要针对这些问题,意思对即可。
          七、(一) 1 ①以令人起疑的姿态吸引杨志。②表示天热难忍,自己毫无戒备。③故作胆小吃惊,迷惑对方。④故意以问杨志来引导杨志询问自己的来历。⑤再次亮明自己的身份,瓦解对方的戒备。2 押送队伍和梁山好汉之间;只是酷热难行;酒 (二)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3应围绕选文内容答出曹操狠毒、不义、奸诈的性格特点。(三) 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要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1)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或:应当互相学习) (2) 谦逊(或:谦虚、虚心) 雅量(或:度量、胸怀) (3) 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十、 写作提示:写作这篇文章,你可选择的题材十分广泛,因为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论怎样选材,你都要扣住“课堂”二字,也就是说,这些生活中的内容应对你的成长起到教益作用,在这些活动中,你获得了身心的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三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