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9:06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九年级语文单元检测题 (五)
          第三单元 (一)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6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
          拮据( ) 咳嗽( ) 沙哑( ) 过瘾( )诧异( ) 戳穿( ) 装弶( )
          簪子 ( ) 牡蛎( )黛色( ) 发窘 (  ) 唾沫 ( ) 阔绰 ( ) 眺望 ( )
          狗吠( ) 嗤笑( ) 妒忌( ) 胆怯( ) 给予( ) 挨打 ( ) 鹁鸪 ( )
          2.请按给出的拼音填写汉字。(10分)
          抽yē( ) 脚huái( ) zhàn( )桥 潮xùn ( ) è( ) 然
          wǎng( )然 shà( )白 阴 huì( ) 别shù ( ) 褴 lǚ( )
          3.解释下列词语(8分)
          萧索:    惘然:
          恣睢:    拮据:
          鄙夷 :    展转:
          阴晦 :  隔膜:
          4.在空缺处将所给词语补充完整。(12分)
          置之不( ) 无( )无虑 郑重( )事 斩钉( )铁
          神情( )惚 五( )缺土 ( )窣窣 十拿九( )
          莫( )其妙 ( )族而居 神色张( ) ( )容不迫
          5.有许多古人借自己的诗词来抒写“友情”和“希望”,请各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4分)
          友情:
          希望:
          6.文学常识填空(8分)
          ①《故乡》体裁 , 选自 ,作者是 ,本篇的主人公是 。 请再写出三篇本文作者的作品的名字 、 、 。
          ②《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国著名文学家 的短篇小说集《 》。本文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7.读《培根随笔》写出培根的有关名言三到五句。(4分 )
          知识 : 读书:
          人生 : 时间 :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身上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 (3分)
          二、阅读 (40分)
          ( 一 )
          (1)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2)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3)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4)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地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5)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给您多少钱?” (6)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7)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你接受我由衷地感谢吧!” (8)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9)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10)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1:26:44


          (11)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服”的姑娘。
          (12)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3)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清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 霍华德•凯处医生。” 9. 给选文加一个标题,写在下面。(2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所写的事情。(3分)
          1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
          的高尚品德。(3分)
          12. “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到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分)
          1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3分)
          14.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内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4分)
          照应之一,如:
          照应之二,如:
          15.中华民族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各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来吗?(3分)
          (二)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大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向过路人乞讨,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更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了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家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考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黑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儿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6.读了上文,你认为多尔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掏出一美元硬币给了“小乞丐”的?(3分)
          17.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上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运用细节描写小男孩的具体一例进行简要分析。(4分)
          18.上文最后写到“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你认为引起他内心强烈冲击的原因是什么?(4分)
          (1)
          (2)
          19.说说题目“风雨中的菊花”在文中的含义。(4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0.读了上文,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本文的感想,不少于100字。(可以是内容的评论或感受,也可以是写作特色的点评)。(4分)
          三、作文:以“难忘的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九年级语文单元检测题 (六)
          第三单元 (二)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
          一、 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4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惘然(wǎng)     嗤笑(chī)    阴晦 (huì)
          B.恣睢 (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狗吠(feì)     戳穿(cuó)    妒忌(dù jī)
          D.诧异 (chà)     过瘾 (yǐn)    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与日具增 十拿九稳 神色张惶 狼狈不堪
          B.讴心沥血 悲欢离合 莫名其妙 大显身手
          C.辛苦恣睢 满脸皱纹 衣衫褴褛 慷概大方
          D.相提并论 风俗习惯 伫立凝视 无与伦比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她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B.他很早就对于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C.请你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zktwo 发表于 2016-7-24 02:14:30


          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5.古诗中有很多实写“风”和“雪”的句子,请各写出连续的两句。(4分)
          6.此人排列第一,身体矮黑,喜好结交英雄豪杰,为人仗义疏财,待人谦和,具有独到的组织才能,抚困济危,江湖上威信较高,此人是 ,是 一书中的人物,人称 。列举此人一个相关的情节。(5分)
          7.“风暴使树根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这一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4分)
          A.请说出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B.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证明这个道理。
          8.请改正下面两个病句,改在原文上。(4分)
          (1)即使你不能说明理由,那就只好放弃这个权利了。
          (2)你不但损失了名誉,而且父母也失去了快乐。
          9.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段表达自己的感悟的话,用上一种修辞方法。(5分)
          10.仿写下面的句子。(4分)(可以从健康、知识、网络、快乐、亲情、友情等角度仿写)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 _ ,____ ___ ;
          拥有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60分)
          (一)
          我的爹娘
          (1)有一种农民,是土生土长土葬的农民,像我爷爷他们;有一种农民,像我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抛家弃子,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是喧嚣人群中一道永远沉默的风景。
          (2)永远都忘不了第一次去广东,第一次看到父母在外地生活的情景。当内心激动的我终于踏上村民们羡慕的天堂广东东莞时,我惊呆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就是父母所说的公寓吗?他们住的“公寓”,就好像游牧民族的帐篷,一大块黑色的塑料布罩着,一个简易的小窗。周围是高耸林立的摩天楼,可我父母的“房子”却是那样的低矮。
          (3)母亲欣喜地迎了出来,拉着我走进了我们的“家”,母亲的脸又黑又瘦,手又粗又老,再不是我记忆中年轻美丽的母亲,毕竟他们在外地打拼已7个年头了,为了赚点儿钱,几年没回家乡。
          (4)母亲似乎瞧见了我的惊疑,边走边说,“孩子,这地方好呢,能挣比家多好多倍的钱;这房子更好,一个上午把家安好,一个下午就可以在另外的地方,把家移去,拆迁可方便了。”听得我心里有点发酸,眼睛有点涩。
          (5)夏天,广东的太阳白花花地从天空直射下来,照得人心慌。白天闷热无比,晚上,时不时可以听到蚊子美妙的歌声,没防备时,它可能给你来个突然袭击,赐给你几个又红又肿的小包。下雨时,帐内的盆啊,鞋啊,就悠闲地荡开好远……
          (6)你肯定会问,他们到底做的是什么事。那好,你看到城市中那一排排高耸的楼房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立那么高而不倒塌吗?那是因为它们是我爸爸和乡亲们给它们奠的基啊,爸爸的工作叫“打桩”。
          (7)打桩需要铁汉子,而我爸爸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铁汉子。每天天刚亮,爸爸就得起床,动作敏捷地穿上那沾满水泥的工作服,把脚塞进一双又重又大的长筒靴,拖着头车,直奔工地。因为我的到来,爸爸是那样的高兴。每天很满足地去工地工作,又很满足地回“家”吃饭。每次归来,总会看见他全身上下都是泥浆,连嘴上、眉宇间都镶嵌着泥土……
          (8)有一次,父亲又要迁移工地了。当烈日灼烤着我们的肌肤,当零零碎碎的东西又要打包,这时候,我觉得我们像个乞丐,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求生存的乞丐,一个落荒而逃的乞丐。那一天,母亲给我们各买了一份快餐,一家三口,就坐在街道旁吃着。父母自得其乐,还比着这盒里一个大鸡蛋,那盒里几块肉。他们对面,是一座大型的商场,当来来往往的人穿梭着,打量着我们时,我的心好痛。借口太阳晒人,我一个人走了好远好远,回过头,看看父母,只见他们两个人泰然自若,我的眼泪倏地流了出来,饭再也咽不下去,我的父母,我的爹娘啊。
          (9)我无法忍受的东西,我的父母却一直在忍受。现在,当我坐在教室里,沐浴着知识的雨露,吃着学校食堂干净营养的套餐,会从心里想起我在异地他乡的爹娘。我的爹娘,我那没有知识只能卖苦力的爹娘,此时可能正在太阳底下挥汗,可能在路边吃着廉价的快餐,抑或正在抚摸被蚊子叮咬而肿得通红的伤口……
          (10)我的父母,我的爹娘!你们是繁华城市里生机盎然的野草,虽然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关心,但是,你们却顽强地打拼着,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因为,我是你们的女儿,家庭是你们的全部。 (摘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7期,有删改)
          11.将题目“我的爹娘”换成“城市的农夫”好不好?请说明理由。(4分)
          12.文中写到“母亲似乎瞧见了我的惊疑”中“我的惊疑”具体指什么?(4分)
          13.选文第(3)段对母亲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选文第(4)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包含了我那些情感?(6分)
          15.文中第(5)自然段没有写我的爹娘,能否将其删去?请说明理由。(5分)
          16.文中的爹娘是一对怎样的老人?(4分)
          17.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我的眼泪倏地流了出来”的原因。(3分)
          18.结尾这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二)
          30年的重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19.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4分)
          20.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4分)
          2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从全文看,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5分)
          23.对文章的结尾一段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5分)
          24.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4分)
          三、作文:以“拥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