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10:56:22


          句段品味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品味:用“唯唯连声”写范进面对胡屠户时温顺的样子,表现了范进精神的猥琐与麻木不仁。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品味:用典型动作——横披衣服,特殊的姿态——腆着肚子来描摹人物。把胡屠户在范进面
          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倨傲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范进因没有盘费,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品味:一个骂人,一个被骂,一个吐痰,一个被痰吐在脸上。两相对比,突现了范进的可怜
          与卑劣的灵魂。也表现了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性格。
          4.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品味:描写众邻居的行动,其实是在描写社会背景,也是在交代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试想
          一想前几日范进的母亲饿得两眼发黑,有谁送过一粒米半颗粮,如今范进中了举人,一下子
          的米来了、酒、鸡蛋也来了,暗示了范进之所以如此痴醉科举那可是社会逼的。
          5.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品味: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范进渴望美梦成真的急切心情。
          6.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品味:“一个嘴巴打将去”恐怕是作者的泻意之作,用地位并不高的胡屠户去打中举发疯的范
          进。这挨打的应该不是范进,应还有天下所有被科举扭曲的读书人,还有那害人的科举制度。
          7.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品味: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胡屠户的特殊心理。如果换在范进中举前,只怕打个十巴掌,
          胡屠户也不会觉得手疼。写出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
          8.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品味:“笑”意味深长,既在笑胡屠户的样子,也在笑痴迷科举的读书人的下场。
          9.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品味:以打治疯的妙方由报录的人说出来,大有深意。报录的人见多识广,见过类似的情况,
          说明中举发疯不单只范进一人。让范进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10.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品味:细节描写,活画了胡屠户的贪婪相。揭露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1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
          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
          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
          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
          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
          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
          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功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品味: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细细揣摩吴敬梓这支高超的画笔,可以悟出,主要用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写得既有爆发力,又很有波澜。假如不分层次,笼统的写,便无法逐步展开。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第一层中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第二层中写“拍着手大笑”,第四层中写“拍着笑着”,以第二层为高潮。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一个“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写昏厥的动作神态,“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行文非常奇特,又有分寸感。疯跑的动作,用了“飞跑”来形容,写中了那股疯劲。第三层的细节设计得很妙,让他踹在塘里,既不牵强,又足以漫画式的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很显然的。倘若只作孤立的人物描写,那韵味可就寡淡了;有了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的了。侧面描写的有范进的家人,又有报录人和邻居,场面不小,气氛浓烈。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11:06:37


          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炎附势的心态已经显露。
          课文赏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提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全篇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又骂了一顿”,写范进在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作者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同时,又利用胡屠户“贺喜”时对女婿的教训,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不仁屠户岳丈一顿市侩的教训竟然使范进“唯唯连声”,“千恩万谢”。而当范进向其借钱参加乡试时,又被夹七夹八的骂得“摸不着门”。偷试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这样,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刻画了范进科场乞丐的典型形象,也揭示出社会风气对人的灵魂的扭曲和异化。为下文中举发疯作了铺垫。第二部分从“到出榜那日”至“邻居各自散了”。写范进喜极发疯,再被“打”醒的情景。形象、深刻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及众人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中先宕开一笔,让范进斯文扫地,为解家中无米之炊而去集市卖鸡换米。再写报录人报喜,邻居急告。范进确认自己“中了”后,喜极而疯。紧接着围绕救醒范进,描写了众人的活动和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和势利小人嘴脸,第三部分从“范进迎了出去”至篇末。主要描写张静斋对范进的攀亲贺喜,送钱送房,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进一步展示世态炎凉。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猾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功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zkthree 发表于 2016-7-24 12:40:21


          1.用“‖”将文段分为两个层次,并说明理由:
          2.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文段的内容
          3.表现范进疯态的反复的动作是:
          4.品析“噫!好了!我中了!”中“噫”的表达作用。
          5.文段中写范进喜极发疯的目的是:
          6.请你联系全文谈一谈段中写“这里众人拿些鸡蛋酒米”的目的。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卡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痕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几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已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已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已的名字。
          孔乙已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已,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已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从记叙的顺序来看第二段的特点是: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
          4.与“皱纹间时常夹些份痕”的相照应的句子是:
          5.品析“便排出九纹大钱”中排的表达作用。
          6.第二段中说“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请你联系《范进中举》谈一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课文中第二部分写作范进得知喜讯的情节,为什么不安排范进在家中,而安排范进抱鸡到集上去卖?建议你将文章的情节进行改写,与原文进行比较,看一看效果有什么不同。然后与同学们交换看法,体会安排情节的妙处。
          探究心得:
          20.香菱学诗
          语言卡片
          1.生字
          菱línɡ钗chāi潇xiāo凹āo瑒yánɡ
          庾yǔ鲍bào蘅芜hénɡwú橄榄ɡǎnlǎn诌zhōu
          颦pín抠kōu缯zēnɡ鳏ɡuān坞wù
          暧ài纨wán
          2.雅词
          好歹: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
          造化:福气,运气(迷信)。
          腻烦: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聪敏伶俐:智力发达,反应敏捷灵活。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呆头呆脑:形容迟钝的样子。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朦胧:不清楚,模糊。
          3.精美的四字短语
          聪敏伶俐诸事不顾起承转合连云直上自暴自弃
          真心叹服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呆头呆脑地灵人杰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诲人不倦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4.描写香菱苦心学诗的句子
          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③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④(香菱)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
          ⑤(香菱)便自己走到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旁视。
          5.侧面描写香菱学诗的美句
          ①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②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人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③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
          ④一时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⑤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zkthree 发表于 2016-7-24 14:13:59


          句段品味
          1.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品味:三言两语,表现了黛玉对诗的独特见解,讲究意趣,讲究思想内容,文辞格律次之。
          描写出了一个才女的形象。
          2.黛玉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品味:明贬实褒,借宝钗的嘴,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学诗的入迷程度。
          3.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
          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品味:“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物我两忘;“抠土”表明香菱此时呕心沥血,费
          尽心思。全句形象地表现出香菱写诗构思时的专注神态。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品味:此句意味深长,既在旁敲侧击地教育宝玉,又在真心地赞扬香菱,同时也肯定了“苦
          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暗示香菱学诗定会成功。
          5.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品味:日有所思,梦亦同趣。香菱学诗已是如痴如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是成功的保
          证。至此,作者用巧妙的方式,交代香菱学诗成功,文章的情节也进入高潮。
          6.你只是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
          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
          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
          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
          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
          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品味:此段是全文的纲,香菱读诗,论诗,写诗都是围绕此段进行。首先林黛玉给香菱制订
          了学习计划,也就是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个教学计划讲究了循序渐进,讲究了积累与
          感悟,从写法来看,文章层次安排与黛玉教诗不谋而合,条理分明。文章以后的内容安排也
          全是依此层次,有条不系的将情节推向高潮。
          7.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
          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
          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品味:几句话写的是香菱谈读诗的体会与对诗意的感悟。照应了前文“你是一个聪敏伶俐的
          人”与“领略了些滋味。”说明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的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
          有着敏锐的领悟能力,能将诗的意境与画的趣味联系起来。同时也说明了林黛玉对香菱的教
          育初见成效。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就是要香菱体会情境交融,进入诗情画意。一个
          情节歌颂了一个会教,一个善学,既照应前文,也为后文写香菱梦中偶得作了必要的准备。
          课文赏析
          香菱,原籍姑苏,出身乡宦世家。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买去做妾,因偶然的机会。香菱得以进入大观园。大观园里宽松的环境,相对民主的气氛,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她向薛宝钗求教遭到宝钗的婉言拒绝。但她仍不死心,又向才女林黛玉求教,课文故事的情节就从这里开始。
          全文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黛玉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了“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肯定了香菱的聪明才智,给香菱安排了所读书目的的顺序。主要赞扬林黛玉的见解与善于教育。第二层主要是讨论诗,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讲究讨论”。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完成作业”的情况,林黛玉要香菱自己谈对诗的领悟,自己只适时加以点拨,表现了林黛玉善于启发教育。而香菱也不负所望,达到黛玉教育的预期目标,将王维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到,还能说出对诗境的独特领悟与理解。
          第二部分是4—8自然段组成,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全部分紧扣“苦志”来构思文章。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
          在写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作者正面描写香菱苦心学诗,废寝忘食,茶不思饭不想的痴迷。如“诸事不顾”、“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对灯出神,两眼鳏鳏,五更才朦胧睡去”。另一方面作者又运用侧面描写,借着宝钗、宝玉等人来赞扬香菱的苦学精神。宝钗因和香菱同住蘅芜苑,了解得最多,所借助宝钗来进行侧面描写的次数也最多,如:“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侧面烘托的作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香菱苦志学诗的形象丰富厚实。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刻画了林黛玉和香菱两个人物。文中的林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向她求教时,她快乐的接受。她为了教香菱学诗,首先鼓舞香菱的自信心,然后,帮助香菱制订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又采用了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这里作者把林黛玉的教学过程写活了,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香菱则是一个醉心学诗的好学生的形象。她善于学习,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重要的是她能将老师所教的知识及时的归纳整理,进行消化,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领悟。其次,她能苦心学习,多次的挑灯夜读,多次的茶饭无心,多次的苦思冥想,多次的重新再来,多次的苦心锤炼,终于使她如愿以偿,有了梦中偶得这一成功之作。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14:43:47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
          2.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说明理由。
          3.“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的含义是:
          4.段中从侧面写香菱如迷的句子是:
          5.段中写宝钗赞扬香菱的句子是:
          6.请仿用“或……或……”的句式写两句正面描写香菱苦心学诗的句子。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命运无轨道
          从他记事起,他就知道父亲是个赌徒,母亲是个酒鬼;父亲赌输了,打完母亲再打他;母亲喝醉后,同样也是拿他出气;拳打脚踢中,他渐渐地长大了,但经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好在那条街上的孩子大都与他一样,成天不是挨打就是挨骂。
          像周围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跌跌撞撞上到高中时,他便辍学了。接下来,街头阿混的日子让他倍感无聊,而那些绅士淑女们蔑视的眼光更让他觉得惊心,他一次次地问自己:这样下去,不是和父母一样吗?难道自己一辈子就在别人的白眼中度过吗?
          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追问后,他下定决心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道路。但自己又能做什么呢?他长时间地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与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本钱在哪里……最后他想到了去当演员,这一行既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资本,对他来说,实在是条不错的出路。可他哪里又有当演员的条件呢?相貌平平,又无天赋,再说他也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啊!然而,决心已下,他相信自己能吃世间所有的苦而永不放弃。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演员”之路。他来到了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恳求:“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一定会演好的!”很不幸,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了,但他并未气馁。他知道,失败一定是有原因的,每被拒绝一次,他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然后再度出发,寻找新的机会……为了维持生活,他在好莱坞打工,干些笨重的零活。
          两年一晃而过,遭到了一千多次拒绝。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暗自垂泪。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必须继续努力!他想到,既然直接做个演员的道路如此艰难,那么,能不能换一个方法呢?他尝试着“迂回前进”求当演员,毕竟如今的他已不是初来好莱坞的门外汉了,有两年多的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学习和一次进步……他大胆地动笔了。
          一年后,剧本写了出来,他又拿着剧本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主演吧!”剧本还可以,至于让他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做主演,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玩笑;不用说,他再次被拒之门外。
          面对拒绝,他不断地鼓励自己:“不要紧,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在他遭到一千三百多次拒绝后,一位曾拒绝了他二十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演好,但你的精神让我感动,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不过,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从此便断了当演员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刻,他已做了三年多的准备,机会是如此宝贵,他怎么不全力以赴?三年多的恳求,三年多的磨难,三年多的潜心学习,让他将生命融入了自己的第一个角色中。幸运女神就在那时对他露出了笑脸。他的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现在,他已经是世界顶尖的电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关于史泰龙,他的健身教练哥伦布曾经做出如此评价:“史泰龙做任何一件事都百分之百地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令人惊叹。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等待事情发生——他主动令事情发生。”
          ——选自《读者》2002年2月
          1.标题“命运无轨道”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段才拿出史泰龙的名字,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怎样进行铺垫的?
          4.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5.请将文中表现史泰龙心理活动的句子摘录下来,看看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课文详细叙述了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她的学诗经过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你在学习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谈一下这样苦心学习的价值,或谈一下这个做事给你的启示,或仿照格式,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一个做事时如痴如醉的片断。
          探究心得
          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
          梁山好汉,个性鲜明,形象丰满,千百年来从口相传,家喻户晓。他们嫉恶如仇,是正义的化身,他们除暴安良,是善良百姓的庇护神。他们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浪漫自由,因性格禀性而为。也有人说梁山水泊,并非农民起义的代表,他们打家劫舍,不过是为了大秤分得金银,并无济贫求穷之举;他们杀人放火,无非为了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享受;他们之中有官绅豪杰,有流氓地痞,有游手好闲,有鸡鸣狗盗之徒。无论他们的最初目的,还是他们的“替天行道”,都实在难以令人恭维。你的看法如何呢?
          友情提示:
          建议你联系三五人,组成学习小组,分别阅读《水浒传》,对其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对其主题思想进行争论,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辩解,然后写成文章,上网交流,看看你的支持率怎样?或别人的评价与见解如何?
          情境之二:
          杨修的确聪明,他懂得曹操的心思与行为目的,夏侯惇曾评杨修“知魏王肺腑”。可是也有人曾评: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正如古人所说“成也箫和,败也箫和。杨修他兴也聪明,失也聪明。因为他过于聪明,而又好卖弄聪明,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你对此事怎么看待呢?
          友情提示:
          建议你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以《如果杨修生活在今天》写一篇作文。与同学交换,看谁的观点最新,谁的思维最有创造性。
          情境之三:
          有人说,范进的社会意义,今天仍有教育作用,在今天的中国,因为社会的因素,因为工作的原因,因为家庭的压力,仍有不少人在效仿范进。你的身边有范进吗?请举例谈一谈。
          友情提示:
          阅读《儒林外史》的有关章节,了解范进之所以醉心功名的社会背景。联系今天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如果范进生活在今天》为话题,谈一谈你的看法与见解。
          情境之四:
          有人说,金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打开所有的秘宫;有人说金钱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它能攻克所有的堡垒;也有人说,金钱是一座无形的桥梁,它能跨跃所有鸿沟天堑;还有人说金钱是身上的衣服,口中的粮食,冬天的炭火,夏天的微风。金钱是万能的吗?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怎么样呢?
          友情提示:
          查阅有关书籍,了解钱币的发展历史,明白它在建立政权,巩固国防,连接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作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金钱”为话题,展开辩论。最好是能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学理论来开展辩论会。
          或者以《同龄人与上辈人的消费观》为话题开一次主题班会,望能在班会中各抒己见。
          写作实践
          实践内容
          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作品中的人物,他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时代的共性,他既是自身奋斗的结果,又是社会造化的产物,智多星吴用的计谋,在宋朝可以无往不胜,那是因为宋朝政治昏暗,百姓苦难深重;宋江反贪官不反皇帝,那是皇权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学习了本单元的文章后,请试着仿写,写一篇叙事记人的文章。
          技法指导
          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叙身边事情,表现生活的真正滋味。记叙文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文体,怎样才能用恰当的语言叙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呢?下面我们就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归纳一些写作要点。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也就是说在写作时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的描摹,让人物自已去活动,用他们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例《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的精明能干与粗暴蛮横的性格就是通过对杨志的语言和行动描写表现出来的。又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庸俗市侩与粗野也是描写其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细节入神。细节是文章的血肉,细节是文章的亮点,有细节描写,文章才会内容丰富,人物才会形象丰富,情节才会精彩感人,主题才会深刻隽永。例《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发疯一节,写得有张有弛,描绘得细腻深切,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得淋漓尽致,表达得轻松自然,有了这一个细节,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刻。再如胡屠户接收范进银子的那一个片断,也是精彩绝伦,有了这个细节,让胡屠户从嘴脸到内心,从外表到灵魂都昭然若揭。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对比鲜明。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道高低上下。对比中能使人物的品质性格分明突出。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胡屠户形象的刻画,就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范进考中秀才后,与范进考中举人后,胡屠户是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胡屠户从贺礼、语言、到行动、形态都判若云泥,他从倨傲到巴结,从百般辱骂到极力奉承,从趾高气扬到摇尾乞怜。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胡屠户的市侩形象跃然纸上,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要做到动静结合,使文章有一种飘逸灵动之美。写人叙事的文章要环境烘托。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好的环境描写能帮助凸现人物的性格,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智取生辰纲》中对烈日与炎热的描写,则使得众军与杨志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了重要的前因。
          文题设计
          以“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有人说“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是衡量人成功与地位的尺子。有人说“钱”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的品质是高尚还是卑劣,它能照出你的灵魂是纯洁还是庸俗。
          若写成记叙文,可以以钱为线索,写某人因钱而荣辱兴衰的过程,如为赚钱而奔波,因送钱而发达,因贪钱而栽跟头。
          若写议论文,可以纵论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论钱与地位的关系,钱与荣誉的关系。例《梁山好汉与金钱》。
          若写散文,可以以钱的身份和口吻,用拟人的手法,写钱的见闻录,如《钱眼看世界》。
          若写调查报告,可以调查身边亲人据有怎样的消费与消费水平,调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消费意识,从而反映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