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9:19

100套中考语文卷议论文阅读题汇编7

  遵义
          (二)小的决定大的(14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12)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6.文章第(11)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二)小的决定大的
          14.(3分)小的决定大的(或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3分)①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1分) ②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1分) ③小事致走向。(1分) 或答成:本文是从“小最具繁衍力”“小能改变世界”“小事致走向”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答出一个分论点给1分)
          16.(4分)道理论据。(2分) 有力地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1分)具有权威性,富有说服力。(1分)
          17.(4分)举例论证(例证法)。(2分) 举微型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分论点,(1分)真实可信,说服力强。(1分)
          玉林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②我曾到那间空间极小的贮藏室去看他。我们交流得很畅快,眼波的流动中有许多的情谊。现在他有三十倍大的空间,我却不去迈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③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要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④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0:15:17


          ⑤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⑥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翼,心外的扶持。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⑦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在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⑧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⑨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啊,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的三个“据说”含义相同,都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B.第47段连续用多个“移”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种种“移情”生活习惯的痛惜之情。
          C.第3段“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先锋中的先锋”的观念的讥讽态度。
          D.第9段后一句的意思是:一年前曾经给予我温情的曼哈顿,现在已经没有人挂念我了。
          17.纵观全文,最能体现文章标题“人情似纸”意思的一段是(3)
          A.第2段
          B.第4段
          C.第8段
          D.第9段
          18.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4分)
          16.B 17.B
          18.从人情的表现形式角度和从人情的厚薄角度谈均可;从肯定或否定角度谈均可;如从语言、修辞、结构等表达式角度谈则不得分。表明评价对像1分,表明评价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例如:1现实中表达感情的途径还有很多2分,并不只是通过纸和笔2分。说当今社会人情似纸淡薄有些言过其实2分,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情浓于水的现像比比皆是2分。现如今人情也许确实比以前淡薄了1分,但不必失望和伤感1分,社会总是要发展变化的2分。
          潼南
          善良 丰富 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惟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zkone 发表于 2016-7-24 00:46:26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时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作者:周国平,本文有删改)
          18.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4分)
          19.善良、丰富和高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6分)
          20.是什么让作者怀念善良、丰富和高贵?请分别简要回答。(3分)
          21.请你为文中“善良”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22.结合实际,就文中的“丰富”或“高贵”谈谈你的认识。(4分)
          18.(4分)人们要拥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或“人们要拥有善良丰富高贵的品质”)
          19.(6分)善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同情的品质,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一条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和最后界限。//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人的最高享受。//高贵, 一种比生命还重要的价值,一种尊重他人的做人的基本原则。
          20.(3分)人心的冷漠让作者怀念善良;人们心灵的贫乏让作者怀念丰富;人灵魂的卑鄙让作者怀念高贵。
          21.(3分)要点:事实论据要有具体的人(1分)和事例(2分)。
          22.(4分)意合即可。“丰富”的要点:(1)丰富不是指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2)丰富是通过思考、阅读、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获得的心灵快乐。(3)丰富的心灵是长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可从反面谈认识。如:当下不少的人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物质金钱权力而丧失良知。) (只要侧重于一点谈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高贵”的要点:(1)高贵是一种为人的尊严;(2)高贵是人的一种人格力量;(3)尊重他人,自身才能获得尊重。(也可从反面谈认识。如:不少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任意践踏他人,另一方面又奴颜媚膝依附权贵而丧失人格。)(只要侧重于一点谈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龙岩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4题。(8 分)
          旁 观 自 己
          孙君飞
          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我很早就熟悉,也从来没有多想过什么,后来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常常会这样想:迷就迷吧,谁让自己是“当局者”和“身在此山中”呢?
          ②但又想:人确实很难做到时时事事完全清醒理智,但如果我们能跳出自己的“局”,自己旁观自己,也许就可以多一些清醒,少一些迷茫、糊涂甚至迷失。
          ③为什么我们需要旁观自己呢?累是自己的,愁是自己的,伤是自己的,自己怎么能够置身事外?自己承受的、感受的、接受的,别人既不能替,自己也不能逃避,只有勇敢面对,所有问题都由自己扛;人生随时都会碰到新的问题,每个人也并不是都很幸运,身边时刻站着旁观者,随时为你指点迷津,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当自己的旁观者,以另外一种心态、心情、心智来看待自己,哪怕换一种角度、眼光或思路也成;况且自己旁观自己可能比他人看得更清想得更明,因为只有自己才更知道自己所面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不为外人知道的秘密,旁观、反观、内观起来更方便更真实。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自己陪伴和旁观自己,而不应以“当局者迷”为借口,失去再思考、再寻觅、再担当的勇气和智力。
          ④那么,我们怎样旁观自己呢?我们可以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梳理清楚,然后把自己当他人,以他人之目光和他人之心智,理智地来看来想自己面临的一切。
          ⑤“当局者迷”,其实也是迷在自我,迷在内心。而旁观自己,也就是自己在陪伴自己,自己在帮助自己,自己在提升自己。做到旁观自己,当问题、挫折、痛苦甚至不幸降临时,我们就有可能做到虽然“身在此山中”,也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有删改)
          13.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我们需要旁观自己;解决问题(结论): 。(2分)
          14.阅读第③段, 根据原文分点概述我们需要“旁观自己”的原因。(6分)
          13.(2分)要旁观自己(1分);怎样旁观自己(1分)。
          14.(6分)
          ①自己的问题要自己勇敢面对,自己扛。(2分)
          ②每个人身边不是时刻都站着旁观者,需要自己当自己的旁观者。(2分)
          ③自己当自己的旁观者可能比他人看得更清想得更明。或:自己当自己的旁观者比他人更方便更真实。(2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0套中考语文卷议论文阅读题汇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