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秋水》测试题及答案
第20课 秋 水1、根据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 )涘( ) 渚( ) 仲尼( )殆(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③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找出描写河、海的句子。
描写河的句子:
描写海的句子:
4.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5.填空:
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5.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五位名人,各写出他的一条名言。
7、请你写出表达豁达胸襟的诗句。(不少于2句)
8.“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第20课 秋 水(第二课时)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泾jīng 涘yǐ 渚zhǚ
B.泾jìng 涘sì 渚zhě
C.泾jīng 涘sì 渚zhǚ
D.泾jìng 涘 yǐ 渚zhě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径流 渚崖 辩别 望洋向若
B.泾流 劝谏 旋转 欣然自喜
C.争辩 穷匮 孀妻 遗笑大方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曰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泾流之大:
②不辩牛马: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意义。
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②东面而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 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 发于南海 止于北海
D、 仰而视之 子知之乎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 有人
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练实不食 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 鲲鹏斥鴳(yàn)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①扶摇②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③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抟:环绕,回旋。 ②扶摇:风名,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③斥鴳:斑鸠之类的小鸟。
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穷发之北。( )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
③此亦飞之至也。( )
④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②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7、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与此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故事是: (用成语回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请以“做法”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
(2007.茂名市)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第21课 愚 公 移 山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智叟( ) 雍南( ) 朔东(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7、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本文的体裁属于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之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 (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请以“愚公精神”为话题写一段话。
(2008.烟台市开发区)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 译文: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2分)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 第③层: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 (4分)
第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立有间( ) 有疾( ) 腠( )理 寡人( )
好治不病( ) 桓( )侯 不应( )
汤( )熨( ) 骨髓( ) 遂( )死
2、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节选自 ,作者 , 时代重要的 家。他的著作,集先秦 家学说的大成。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 。
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立有间 ( )
A、有一会儿 B、一会儿 C、中间
②不治将益深( )
A、更加 B、更加深入 C、更加厉害
③桓侯故使之问之( )
A、故意 B、特意 C、才,又
④ 望桓侯而还走 ( )
A、往回走 B、转身就走 C、转身就跑
⑤针石之所及也 ( )
A、达到 B、及时,来得及 C、连词,无意义。
⑥司命之所属 ( )
A、属于 B、管辖 C、家属
⑦臣是以无请也 ( )
A、求 B、邀请 C、问
⑧奈何也 ( )
A、怎么办 B、没办法 C、拿(事或人)……没办法
⑨ 使人索扁鹊 ( )
A、线索 B、寻找 C、绳索
⑩桓侯遂死 ( )
A、马上 B、已经 C、于是 ,就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立有间 古义: 今义:
②居十日 古义: 今义:
③益深 古义: 今义:
④索扁鹊 古义: 今义:
⑤故使人问之 古义: 今义:
⑥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5、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汤熨之所及也 通( ),译( )。
② 望桓侯而还走 通( ),译( )。
③齐之所及也 通( ),译作( )。
6、将正确的译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A、医生喜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喜欢把治疗没病的人作为功劳。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A、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走。
B、扁鹊看见桓侯就往回走。
C、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侯故使人问之。( )
A、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B、桓侯故意派人问他。
C、侯这才派人问他原因。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A、(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没有办法了。
B、(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办的事,没有什么办法了。
C、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⑤ 臣是以无请也。( )
A、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B、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
C、我所以就不再说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②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与“不治将益深”中的“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B. 良师益友 C. 日益发展
2. 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所作所为,这个成语是 。
3. 扁鹊初见蔡桓公,为什么“立有间?”
4. “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
②
6. 蔡桓公的病情步步严重,文中的词语是“在 ”, “在 ”,“在 ”,在“ ”我们常说的
(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小故事。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请以“由讳疾忌医所想到的”写一篇短文。(150字左右)。
2007.连云港市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何惧而匿
(2)浩然再拜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4)欲荐诸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5.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第23课 捕蛇者说(第一课时)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啮 ( ) 挛 ( ) 瘘 ( )
疠 ( ) 募 ( ) 嗣 ( )
蹙 ( ) 殚 ( ) 徙 ( )
踣 ( ) 隳 ( ) 恂 ( )
俟 ( ) 号呼 ( ) 腊之以为饵 (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可以已大风
(2) 岁赋其二
(3) 吾祖死于是
(4) 若毒之乎
(5) 君将哀而生之
(6) 则久已病矣
(7) 乡邻之生日蹙
(8) 汪然出涕
(9) 谨食之
(10) 时而献焉
(11) 以尽吾齿
(12) 虽鸡狗不得宁焉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非死/则徙耳。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 翻译: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下面句子中不是直接说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是( )
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C、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看出来。
3、 “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代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用了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 ,论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理论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补足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6、文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7、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8、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9、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10、有文段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11、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1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13、就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使《捕蛇者说》的现象不再重演。
第23课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
1、说说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
(1) 太医以王命聚之
(2) 言之
(3) 君将哀而生之
(4) 若毒之乎
(5) 悍吏之来吾乡
(6)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 “而”的用法有:A 表并列关系 B 表修饰关系 C 表转折关系 D 表承接关系,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 黑质而白章( )
(2) 得而腊之以为饵( )
(3) 恂恂而起 ( )
(4) 时而献焉 ( )
3、 解释下列特殊字词的用法
(1)古今词义
可以已大风
汪然出涕
向吾不为斯役
已尽吾齿
(2)通假字
谨食之
(3)词类活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4) 一词多义
然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食 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若 若毒之乎
貌若甚戚者
毒 若毒之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已 可以已大风
则久已病矣
于 余将告于莅事者
积于今六十岁矣
吾祖死于是
苛政猛于虎
7、 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
(1) 君将哀而生之乎?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之乎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若毒之乎 又安敢毒焉
D 时而献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久已病矣 病入膏肓 B 又安敢毒耶 肃清流毒
C 以尽吾齿 唇寒齿亡 D 殚其地之出 殚精竭虑
3、晋代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生活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下各句与这句话对比最鲜明的一句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殚其地之出 C 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D 呼嘘毒疠
4、文中蒋氏的自诉,主要用捕蛇的“利”与赋敛的“不幸”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种对比的一项是( )
A 悍吏的蛮横与乡邻的骇然不宁。
B 乡邻的“非死则徙”与蒋氏的“以捕蛇独存”。
C 蒋氏的“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的“旦旦有是”。
D 蒋氏的“弛然而卧”与乡邻的“虽鸡狗不得宁焉”。
5、翻译句子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7、蒋氏的这段“陈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表述)
8、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9、蒋氏的自诉哀而不伤,唯起布尚,反而使人愈觉得悲痛。试举例说明。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一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天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搂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本文是柳宗元 中的第一篇。
2、翻译下列句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恒惴栗”?
4、在本文中,作者寄情山水来排遣忧惧之情,所以在写山川景物时,融入了主观感受,在其他古文中也有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请试举一例并作分析说明。
本文选择了一个从事特殊劳动的人──捕蛇者,让这位捕蛇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写赋敛之毒。今天,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请你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说一段话。(100字左右)
2007淮安市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2.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第24课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
燕然( ) 侯骑( ) 云鬓( )
探看( ) 徘徊( ) 宫阙( )
绮户( ) 婵娟( ) 夜泊(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 )
(2)征蓬出汉塞 ( )
(3)烟笼寒水月笼沙 ( )
(4)晓镜但愁云鬓改 ( )
(5)青鸟殷勤为探看 ( )
(6)把酒问青天 ( )
(7)不应有恨 ( )
(8)隔江犹唱后庭花 ( )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王维——唐——七言绝句
C.《无题》——李商隐——唐——七言律诗
D.《浣溪沙》——苏轼——北宋——词
E. 《水调歌头》——晏殊——北宋——词
4、下列诗句中划分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填空。
(1)《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他是著名的 诗人,著有《 》。
(2)①《泊秦淮》选自 ,作者 , 代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本诗作者为“ ”。本诗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曲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的诗句是 , 。
(3)李商隐 代诗人。字 ,号 ,继盛唐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 ”。
(4)苏轼,字 ,号 ,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 (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5)律诗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 、 。律诗最重要的规则是讲究 , 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 ,五、六两句叫 ,七、八两句叫尾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 。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5、试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第24课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燕然(yán ) 侯骑(jì ) 玉宇(yǔ )
B. 探看( kān ) 徘徊(huái ) 朱阁(gé)
C. 绮户( yǐ ) 婵娟(chán ) 夜泊(bǒ )
D. 云鬓(bìn ) 宫阙(què ) 无眠(mián)
2、下列对诗词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不知”二字,表明诗人对商女只知挣钱的愤慨之情。
B、《无题》这首诗大约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C、《浣溪沙》结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更为直接地抒发寂寞和忧伤。“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所有的思绪都是由这“独”字而来。
D、《水调歌头》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3、填空
(1)、《浣溪沙》选自 , 是 朝的 写的,字 ,抚州临川人, 是 派的词人。《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
(2)《水调歌头》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 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
。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
, 。
(3)《使至塞上》一诗中,用 ,
描绘出一幅 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4)人们常用《无题》中的两句诗来赞美老师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诗是: ,
。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一)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以“征蓬”自况,在诗中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2.《红楼梦》中的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样理解的:“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无道理?为什么?
(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泊秦淮》一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两个“笼”字表现了一种 的情调。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看 ,实际上是批评
。
(三)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
时的生活和心情。
(四)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本词前的一段小序,其作用是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_______,下片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在问____________。
8.下阙写词人“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主要表现出( )
A.词人无限瑰丽的遐想。 B.词人离情正浓的情怀。
C.词人孤寂伤感的情调。 D.词人豁达乐观的胸襟。
9.结合作者当时的实际,说说为什么作者“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0.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真切的感受?(答案不超过15字)
2.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诗的颔联写景中寓含着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二)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5.“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字是整首词的关键,是核心,全词围绕“异”字着笔,分别从三个方面叙述: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自选一角度,对这首诗作点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苏轼豁达的胸怀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水调歌头》一词后的感受。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复 习
1、根据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 )涘( ) 渚( )殆(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智叟( )雍南( )
朔东( )立有间( )有疾( )腠( )理
寡人( )好治不病( ) 桓( )侯 不应( )
汤( )熨( ) 骨髓( ) 遂( )死 啮 ( )
挛 ( ) 瘘 ( )疠 ( ) 募 ( )
嗣 ( )蹙( ) 殚 ( )徙 ( )
踣 ( ) 隳 ( ) 恂 ( )俟 ( )
号呼 ( ) 腊之以为饵 ( )
2.重点句子翻译。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君将哀而生之乎*您会可怜(哀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8)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文学常识填空。
(1) 《秋水》节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名 , 家, 家代表人物,与 并称“老庄”。《庄子》又叫 ,是由 。全书现存 篇。
(2)《愚公移山》选自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3)《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是 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4)《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5)《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的 ,字 ,太原祁人,是 派的代表。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选自 。
(6)《泊秦淮》的作者是 ,字 , 朝 家。后人常称 为“老杜”,称 为“小杜”。本诗选自
(7)《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选自《 》,作者李商隐, 代人,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 齐名,合称为“小李杜”。
(8)《浣溪沙》选自 , 是 朝的 写的,字 ,抚州临川人, 是 派的词人。
(9)《水调歌头》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 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诗词阅读(欣赏)应以课内古典诗词为基本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为我们赏读古诗词(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知识概要】赏析古诗词(曲),必须做到:①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②深入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③把握诗词(曲)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④注意把握诗词(曲)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等;⑤品味诗词(曲)的语言,把握其语言风格,揣摩其深层含义,感悟其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在赏析中,可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通过反复吟诵、联想,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品味诗词(曲)语言,感受诗词(曲)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中考指津】近两年来,古诗词(曲)考查逐步与“新课标”对接,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二是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题。因此,古诗词(曲)阅读(欣赏)的设题一般围绕以下几点:①能正确把握诵读的节奏;②能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③能理解、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④能对诗词中的名句作点赏析;⑤能进行合理的创新。
特别指出的是,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题型的解答。中考创新题型一般有:深层感悟型、自主分析型、延伸综合型、比较赏析型、绘画设计型等。
(一) 阅读下列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
2.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以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慨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用文天祥的事例来作为论据,你认为论证哪一句最合适?
7.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假如要出一期以此为内容的墙报,请你写一段“编者的话”,你准备怎么写?
1.为画线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发现并描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人们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改进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世界形象——可是他仍然没有能把一切可能的世界都描述完。
不同的世界( )新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 )
A.指人类可能认识的世界 B.指人类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发现和描述的许多不同的世界C.被改造了的、呈现崭新姿态的世界 D.指人们在不同水平上对世界不同的认识E.根据新的认识所描述的世界 F.幻想中可能出现的理想世界
2. 古人常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你知道除此之外,“国家”还有哪些代称吗?请举出一例:
3.希望中学初三⑵班围绕中学生上同有害还是有益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说: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一些学生犯错误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4分)
你如果是乙方的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请在下列横线上作简要的陈述。
⑴
⑵
4.请你对晏殊的《浣溪沙》做点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以“读_____________”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
①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
②“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
③自拟题目,如“读书乐”、“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