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4 00:06:30

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5课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第15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带答案新人教版)
          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作者善用比喻、排比、对比说理。
          《不求甚解》作者邓拓,笔名马南邨,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1966年5月逝世,著有《燕山夜话》(专栏杂文)等。
          2、主旨及艺术手法
          《谈读书》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诫世人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从而鼓舞人们去读
书。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反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提倡一种不死抠字句,而应该领会要义的读书方法。
          3、基础积累
          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淹没(mò) 累(léi)赘 踟(zhí)蹰 皓(hào)首穷 年
          B.抹煞(shā) 咀嚼(jué) 隽(juàn)永 军事要塞(sài)
          C .譬如(pì) 刻薄(bó) 谲(jué)诈 削(xiāo)足适履
          D.藉口(jiè) 畸形(jī) 蒙昧(wèi) 愤(fèn)发图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签署 渡假村 貌合神离 触目惊心
          B、作祟 洽谈会 唇枪舌剑 怨声载道
          C、掣肘 里程碑 察言观色 出神入化
          D、愐怀 压台戏 义愤填膺 精神焕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
          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朝鲜不顾世 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 ,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 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二、能力提高
          不 求甚解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
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3)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6)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8)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 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
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9)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1:46:17


          4、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 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中考链接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
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8.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9.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10.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11.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15课】
          1、B 2、B 3、B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5、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8、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会受益无穷。9、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10、(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知识);(3)悟性升华。11、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字,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5课同步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