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九年级语文小说阅读同步训练题1
5.【名题】阅读下面童话文章,然后完成问题。一 朵 云
施秋林 译
人们都知道一朵云的生命是多么短暂,云朵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有一天,一朵非常年轻的云朵第一次和同伴们列队从天空中飘过,整个队伍非常壮观。
当他们飞过撒哈拉沙漠上空的时候,另外那些更有经验的云朵就开始给她鼓劲儿:“快点儿,快点儿,否则你就落下了。”
然而,就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这朵云非常贪玩,于是她就落在了整个队伍的后面。从后面看,云彩的队伍就像一群奔跑的野牛,很快就消失了。
“你干什么呢?还不赶紧追上去?”风冲她大声叫着。
然而,这朵云已经看到了底下由金色的沙堆积而成的座座沙丘,这种景色太让她着迷了。她飘得越来越轻盈,还悄悄地靠近了地面。这些沙丘就像是云朵,被风轻轻抚摸着。其中的一个沙丘对着云朵笑了。
“你好,我叫阿若。”云朵说。
“你好,我叫于讷。”沙丘回答道。
“你在下面是怎么生活的呀?过得好吗?”
“哦,还不错,有风、有太阳。虽然有点热,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你呢,你在上面生活得好吗?”
“还好,有太阳,也有风,还可以和大堆的云朵一起奔跑。”
“我的生命其实非常短暂,什么时候来一阵风,我也许就不存在了。”
“这让你很难过吗?”云朵问道。
“有一点儿,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用处。”
“其实我也一样,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最后变成雨掉到地上,这就是我的命运。”
沙丘犹豫了一会儿,对云说:“你知道吗?雨,对我们而言意味着幸福。”
“不,我从不知道自己会有那么重要!”云朵非常吃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曾经听几个年纪非常大的沙丘告诉过我,雨是多么美丽。有了雨,我们就能在那些美好事物的点缀下生活。对了,好像有人把它们叫做草或者花。”
“对,没错。我已经看到过它们了,确实非常漂亮。”云朵笑着点了点头。
“毫无疑问,我永远都没法看到了。”沙丘悲伤地说。
云考虑了一会儿,对沙丘说:“或许我可为你下雨……”
“可那样你会死啊。”
“没错,但也许那样,你就能看到花或是草了。”
云朵任由自己向地面掉下去,转眼间就成了雨滴,带着彩虹的颜色。第二天,这个沙丘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景色。
(1)根据体会,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这朵云因为非常贪玩而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B.云富有牺牲精神,为成全沙丘的梦想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C.云得到了沙丘的夸奖,高兴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D.因为一朵云的生命太短暂了,所以它很快消失了。
(2)这篇童话除了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试找出一句描写云的比喻句,并以云为本体,再写一句。
(3)“云考虑了一会儿,对沙丘说:‘或许我可为你下雨……’”
①云考虑到了哪些内容?请用30字左右具体写出。
②“你”代指谁?
③“下雨”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4)“人们都知道一朵云的生命是多么短暂”,“我的生命其实非常短暂”,年轻的云和年轻的沙丘他们的生命都很短暂,可他们都在“短暂”中美丽着。
“云朵”的美丽在于:
“沙丘”的美丽在于:
(5)假如你是在网络论坛上读到的这篇文章,请你以游客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至少3条回复。
6.【模拟题】阅读《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完成第(1)—(6)题。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玉如意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在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①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的。
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叭吱叭吱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着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却竟有几分佝偻——我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了。②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③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④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1)根据课文记叙内容,用最概括语言填写下列问题要点。
①冷战双方: ②冷战时间:
③冷战表现: ④冷战结束:
(2)有人认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删除掉,你觉得如何?
(3)为什么现在“我”回家时,父子俩总会有说不完的话?
(4)爱可以是另类表达,本文的另类表现在什么地方?
(5)本文语言非常富有特色,请对文中加横线的四句话任选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选第 句,赏析:
选第 句,赏析:
(6)文章的结尾父亲承认说,那时“教育方法有问题”,你觉得有问题吗?谈一下你的看法。
7.【冲刺题】阅读完下面小说后,完成文后问题。
老师的腰围
魏振强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的学生着急了,有的站起来,有的跳着脚,有的甚至爬到凳子上,高举着手,“老师,快叫我快叫我!”
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遍,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小女孩已开始往老师跟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我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肯定也没想到,我看到她在大笑,真正的开怀大笑。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
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文中最能体现小说情节的一个字是“ ”。最能体现老师性格特点的一个字是“ ”,这个字包含有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用简练语句概括出来。
(2)“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两个“漂亮”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为什么说“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3)“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遍”,句中的动词“翻”字用得非常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的动作的迅速、投入和认真,侧面展示了老师、同学之间融洽的关系。文章中还有好几处运用得这样好,试找出来,并做简要赏析。(至少赏析2处)
(4)“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一下静了”。这两个“静”的氛围是否一样?为什么?对“静”的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有读者建议:文章最后一段对小同学测量老师腰围的过程应做详细地描写,因为这一次量出的结果最准确,你有同感吗?请简要陈述。
(6)你认为这堂课老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当时你就是这个班级的一名学生,此情此境下,你会有怎样的表现?请用80字以内语言表现之。
8.【名题】阅读《不会变形的金刚》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不会变形的金刚(节选)
毕淑敏
①我的心象被钓住后急待挣脱的鱼,左蹿右跳,激起巨大的涟漪。
尽管我不断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还是越发忐忑不安。
终于,儿子回来了。他走路的步伐是那样轻,直到眼前我才从沉思中蓦然惊醒。
“妈妈,人家要我们……赔……”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儿子脸上滚落下来,我用手去接,因为刚从外面回来,那泪水很凉。
②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也许我应该事先告诉儿子……但如果说了那恐怖的前景,而一切又没有发生,我岂不是玷污了一颗纯真的心!只要还有一丝可能,我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③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了——成为碎片的大力金刚,还有儿子那颗有折痕的心。
“既然损坏了东西,人家要求赔偿,当然是应该的。”我拭干儿子的泪水。
“那我去找小胖,叫他先赔我的威霸天,人家说了一个‘对不起’就值这么多钱啊?以后上商店买东西,甭带钱包,先说‘对不起’就行了!”儿子从地上弹射而起。
“你不能去!”我拉住他。儿子在我手下不驯地挣扎着,十岁的男孩已经有了小牛犊一样的蛮劲。
“为什么?妈妈!”儿子半仰着脸,像问天一样问我。
④我不能回答。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
我却必须回答:一只母猫还要教会小猫如何捕鼠。我就是再为难,也得给儿子一个大致囫囵的道理。
“‘对不起’是一种礼貌,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儿子顺从地点点头。这话大概同学校的师长们所讲差不多,他还勉强听得进去。
“小胖弄坏了威震天,你原谅了他,他很轻松,这是一件好事。”我做出循循善诱的样子,准备把儿子领进我的埋伏圈。
“可是人家不原谅我……妈妈!”儿子抗争着。他受到的羞辱比我苍白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是的,儿子。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好几种处理的方法。喏,就像这些变形金刚,可以变机器人,也可以变飞机和汽车……懂了吗?”
⑤“懂……了。”儿子迟疑地点了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服,又不愿惹我伤心。
我把一直拉着儿子的手松开了。我很累,这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谁。
儿子不再挣扎,孤零零地站在一边。
(1)文中画线句③起什么作用?
(2)文章可分成哪现两部分?清楚叙述好起止处,并概括段意。
①
②
(3)文中画线句②⑤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分别表现了什么?
句②:
句⑤:
(4)赏析文中画线句①和④的表达效果。
句①:
句④:
9.【预测题】阅读文章后,完成文后问题。
“傻 子”
裴志海
连长忘了他的名字,也忘了他老家是哪里的,只记得他姓陈,官兵们都叫他“陈傻子”,连队的花名册上也是这么写的。
连长第一次点名时,看到这个名字时愣了一下,皱着眉从花名册上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着面前黑压压的士兵,声音忽然低了下来,有点犹豫不决地喊出了这个名字:“陈傻子。”接着,他的眼睛茫然地看着面前的士兵们,以为不会有人答应的,这算是什么名字呢?有谁会叫“傻子”呢?
没想到的是,连长的话音刚落,队伍中应声响起了一声瓮声瓮气的声音:“在!”
连长的目光落在这个士兵身上,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仔细地审视着他。这个士兵笑容里没有多么复杂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到底,就是一种单纯的笑。
“你就叫陈傻子吗?爹妈有没有给你起另外的名字?”
陈傻子立刻答道:“报告连长,人们一直都喊我傻子,我爹我妈也是这么喊的。我来当兵时,保长让我叫陈傻子。”
连长眯着眼睛问他:“你是自愿来当兵的,还是被兵贩子弄来顶替别人的?”
陈傻子立刻回答:“报告连长,我是替我们镇长的儿子来当兵的。我爹我妈不让我说,镇长也不让我说!”
连长愣了一下:“那你怎么又说了?”
陈傻子说:“报告连长,我在家时不说,现在我到了部队,以后就和大家在一起了,我就不能说谎了,军人不能说谎!”
连长死死地盯着他,连他脸上任何一点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没有放过。但连长还是有点失望了,陈傻子一点都不像是撒谎的,脸上没有任何内容,单纯得像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孩。
连长感到有些好笑,心情突然就有点好了,甚至笑了笑:“陈傻子,你放心,我一定会让你扛枪打仗的!”
陈傻子听了连长这句话,突然冲着连长跪了下来,在地上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抬起头来,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呜呜地哭着说:“连长,你是个好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
二连的士兵们都愣在那里,连长也有点手忙脚乱,忙弯下腰,把陈傻子扯了起来,说:“陈傻子,你给我记住了,你是个男人,还是个军人,不能随便就跪下来!再说,当兵就是为了打仗,我不给你发枪,难道还要给你个烧火棍?”
陈傻子站起来,“啪”地给连长敬了个礼。
(节选自《勇士》,题目编者加。)
(1)本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这个士兵普通到什么程度?
(2)“报告连长”在文中连续出现三次,既是重复又是反复,起突出强调作用。请你略加诠释这一分析。
(3)文章对连长的眼睛进行了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摘出几个对连长眼睛描写的传神动词(四个以上)。
(4)本小说原题是“勇士”,节选部分是小说的开头部分。根据你的推断回答,整篇小说而言“傻”和“勇”是什么关系?
10.【名题】阅读小说后,完成(1)—(4)题。
丢失的硬币
吉凤山
我走在上班的路上,听见一个小女孩跟我说:“叔叔,帮我拿一下好吗?”一瞄,眼前这个小女孩,虽然我叫不上名字,但知道她和我住一条巷子。小女孩说着,将手中的东西递到我面前,是一瓶纯净水和一枚一元的硬币。她说:“我系一下鞋带。”接过两件东西,我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小女孩系鞋带,一边将那枚硬币在手中抛着玩。我问小女孩:“怎么只带一元钱啊?”女孩说:“老师让我们每人交一元钱。”
这个时候,我一不小心,硬币从手中滑落,蹦蹦跳跳落入了下水道。
我想从衣袋里掏一元钱的硬币还小女孩,可身上没有硬币。当小女孩系好鞋带抬起头来,我只得将一张10元的票子递给她。
小女孩伸手刚要接,却又缩了回去:“我刚才让你拿的是一元钱的硬币啊。”我说:“你刚才那枚硬币,叔叔不小心掉入下水道了。”小女孩说:“怪不得我刚才听见丁丁当当的声音呢。”小女孩犹犹豫豫地接过钱:“那我先带上你的钱,放学回来再把9元钱还给你。”
晚上,响起敲门声,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小女孩和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小女孩指着男子说:“叔叔,他是我爸爸,我们是来还你钱的。”
我赶紧将他们让进屋说:“你们真是太认真了。”
“哪能欠帐不还呢?”小女孩的爸爸掏出几张纸币递向我,手伸在半道上却停住了,直盯着我的身后看。“这都是你的东西?”他问。我顺着他的目光转过身去,原来他看到的是柜子上放着的那些陶瓷制品。我点点头:“对,我喜欢收藏一些小古董。”
听我这么一说,小女孩的爸爸将手缩了回去:“这钱我不给你了。”我一愣,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说:“我本来就没要你给嘛。”
他又说:“这9元钱不但不给你,你还得给我钱。”我以为他是开玩笑,便也笑着问他:“为什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小“豆腐块”说:“我今天看到这张报纸,上面有个广告,你自己看看吧。”我接过报纸一看,这是一则“收藏硬币发发发”的小广告,上面写着:一枚特殊年份出厂的硬币,收藏价可达千元。
“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就别装糊涂了。”他走到我身后,拿起一件青花瓷器,在手中把玩,“不是我上门看到这些东西,还不知道你是干这行的。我女儿的那枚硬币,根本没掉进下水道,而是被你私吞了,一转身,你就能赚大钱吧。”
我想跟他解释,他一摆手:“你不用再说了,给钱吧。”我有点生气地问他要多少钱。他坚定地说:“给我500元。”
这时,小女孩拉着她爸爸的衣襟说:“爸爸,叔叔没有骗我们,我当时还听见硬币掉进下水道的声音,叔叔没有骗我们。”
那男人勃然大怒道:“大人的事情,你不懂,少掺和。”
小女孩恐惧地低下头,不说话了。
又是一番口舌,我感觉到再争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便拿出500元钱,递给男人。他迫不及待地揣着钱,领女儿走出大门。我听见男人教训小女孩:“傻丫头,看到爸爸没有诬陷好人吧。他要是心里没有鬼,能那么痛快地给咱们500元钱?”小女孩委屈地说:“爸,你就是冤枉叔叔了,我听见了那硬币掉进下水道的声音。”又是一声怒喝,父女俩的争辩声渐渐远去。
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翻看报纸,一个消息让我吃一惊:昨天晚上,一个小女孩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用铁撬撬开窨井盖,钻到下水道中。由于下水道年久失修,沼气的浓度很大,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新闻的最后还提醒家长,要看管好自家的孩子,不能让他们出入危险的场地。
新闻还配了小女孩死亡时的照片-----她正是早上我遇到的那个女孩,她的小手里捂着一枚一元钱的硬币。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女孩失去最宝贵的生命,是那枚硬币,还是成年人卑劣的心理?
(1)填写出本文的故事情节。接硬币→ → → →叹硬币
(2)除掉开头部分的“眼前这个小女孩,虽然我叫不上名字,但知道她和我住一条巷子”和结尾部分的“新闻还配了小女孩死亡时的照片”这些文字行不行?为什么?
(3)你认为是什么让女孩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在呼吁什么?
(4)有读者指出,本文在情节上存有一处破绽:既然小女孩和“我”同住一条巷子,对于小女孩死亡这件事应该在家就能早听说,为什么非要写“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翻看报纸”才知道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