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初三语文上册各省作文同步测试题3
2.(2010,山东莱西中考)我们得到过社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父母的抚爱、老师的培育……我们得到过太多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我们也想并尝试着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关爱是一种付出,关爱是一种奉献,关爱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做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关爱”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
(注意: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写作指导】关爱表现为关心人、理解人、乐于帮助人,可以从生活中精选一两件事,演绎关爱的表现和意义。如母子间、父女间、亲朋间、师生间、邻里间,哪怕是路途上的陌生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爱”,选择任何一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的事件作为体现“爱”的主题的材料都可以。选材宜小宜精,以小中见大为好。另外,还可从反面演绎如果缺少关爱则必然导致世风恶化、人性衰颓或通过不讲关爱的现象呼唤关爱归来……从多角度思考这个话题,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去表现它,就能写出一篇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3.(2008,福建福州中考)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芳香传递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中心;
(2)少于600字;
(3)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写作指导】“滴水之恩”这个话题是重在写别人给你的“恩”和你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定要注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写记叙文离不开叙事。写作提示中说,“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这份感动从何而来?显然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而来,是从一件件让人心暖的事中得到的。因此在写作时,所选事例一定要围绕话题中心,一定要把事情叙述完整,注意从不同侧面来突出中心,避免流水账式的同类事情堆积。
4.(2008,辽宁大连中考)有人说:冰雪消融,是春天的开始;笑脸相迎,是沟通的开始。退是进的开始;输是赢的开始。有时候,渺小的开始,可以成就雄壮而宏大的风景;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请以“开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自定;
(2)全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先拟定题目非常必要,如“沟通从心开始”“开始也是结束”“梦想开始的地方”“平凡的开始”等,这样范围被缩小,针对性会更强。拟定好标题后,就可以根据对标题的理解进行选材。如写“沟通从心开始”,以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表现沟通的重要性;如写“梦想开始的地方”,以写没有梦想时生活的无味,而拥有梦想后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角度上也可以进行创新,文章的主角可以是“我”,如“我”是小草,生长在荒漠中,一切得从零开始;也可以不是“我”而是历史人物、神化人物、科幻人物等。
5.(2007,广州花都区中考)阅读冰心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要求:请从小诗中引出话题,自拟题目,围绕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对于话题作文,首先要把握好话题内容,然后再确立写作主旨和范围,最后构思成文。这篇作文是关于成功与奋斗的话题,因此,作文的主旨范围应跟成功与奋斗相关。可确立的主旨有:成功来自于艰苦的奋斗;辛劳的付出才开出明艳的花朵;梅花香自苦寒来;实干才有收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等。体裁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但是一旦确立一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特征写下去,充分体现所选择文体的文体特征。如果选用记叙文体,就要以叙述、描写为主;如果选择议论文体,就要紧扣所确立的论点议论,谈出感想;如果选择散文体裁,就要材料丰富,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用铺张的笔法写出对话题的感悟,当然也可以选用小说、小品、日记、书信等其它文体和形式。作文语言上尽量显示自己的表达个性,追求有真情,有文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主旨表达丰厚鲜明,又感情浓挚、热烈。
6.(2007,山东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请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说真话,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指导】如果不仔细分析话题之前的材料,单看话题“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凭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为自然界的风光景物,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是审错了题。其实这里的话题已经有了新的比喻义:即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取得成功。
7.(2007,江苏徐州中考)人生在世,总会心有所系,情有所牵:范仲淹心忧天下,陶行知忠诚教育,袁隆平献身科学,林秀贞情暖人间……心系祖国、事业、自然,抑或亲友、心愿、花草……无论是人、事、物,还是情感、精神、力量,我们都会感悟到人性的善良与崇高,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从而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得到心灵的充实与愉悦。
请以“心有所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字数在600字以上(格子写不下,可以写在格子外,但不得另附纸);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写作指导】人生在世,总会心有所系,情有所牵,无论心系祖国、事业、自然,还是对亲友、心愿、花草等的牵挂,其中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与崇高,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以此为话题,放飞思路,开阔心胸,使写作空间得以拓展。
8.(2007,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 %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反省对于成长的意义。请你以“反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②题目自拟;
(3)文体自定;
(4)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指导】“反省”的意思是:回忆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必须要把握这个词的内涵与外延,这样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文章立意要求高求新,善于从习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借用一些特殊的文体表现主题往往能出奇制胜。这些特殊的文体包括某些文学体裁,如小说、寓言、戏剧、童话、杂文等;某些应用文体如演讲稿、书信、日记、采访录、调查报告、现场演播、新闻报道以及某些领域内所专用的文体,如医疗诊断书、说明书、广告、判决书、招标书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擅长来选择文体,扬长避短,取得创新的效果。
9. (2007,湖北黄冈中考) 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浑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留下了你徘徊和进击的脚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前行!
请以“深深的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围绕话题自拟题目。(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规范。(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写作指导】话题作文“深深的脚印”以具体可感的实物来命题,属于“实题”。面对实题,如果顺着题目一味求实、写实,就会觉得可写的范围很小,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呆板、不灵动,缺少生气。化实为虚,即以象征手法写实物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样写作范围能够扩大,写作才能会得到较好展示。要善于做好虚实的转换,一定要找一个“支撑点”来架构全文,支撑点常常表现为某一具体物件,也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一个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虚实转换中,一定要注意虚实之间的相似性、关联点,做到对应恰当。
10.(2006,江苏泰州中考)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少年时立志成为萧伯纳那样的优秀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心醉神痴。做裁缝的父亲知道后问品特:“你快乐吗?”品特回答:“我非常快乐,而且还在享受读书和写作的过程。”父亲说:“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享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就是成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但每当给别人做衣服时,我就非常快乐。”
请以“享受过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1)除诗歌外,其他体裁不限;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写作指导】材料中,注重“过程”是二人谈话的共同点,“快乐”是个关键词,话题中的“享受”也就由此而来。“享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就是成功”是材料中的关键句,抓住这句话来展开,也就抓住了材料的实质。文章中应有体现“享受”的内涵。描述“过程”是基点,“享受”是对“过程”的认识反思,二者应该有机结合,不可偏废。话题可写内容广泛。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比如钓鱼、打球等等,在关注收获、关注结局的同时,怎么认识钓鱼、打球的过程?历史人物的成败或许已有定论,但如何认识评价他们走过的人生历程?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些材料都可以入文。
11.(2006,山东淄博中考)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节,充满着迎新的喜庆;清明节,寄托着对故人的哀思;中秋节,洋溢着团圆的欢乐;国庆节,让我们感受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母亲节,送给妈妈一份温馨与祝福;感恩节,使我们懂得了感激与报答……
请以“节日”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确立主题时,要注意“向善”。写作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⑴日记式:记叙过节过程中的人与事,以及引发的感想;⑵书信式:告诉你的朋友,你过节的体验或节日的传说故事;⑶新闻式:真实详尽地报道事实,在新闻背景中穿插节日的来历、故事等,丰富文章的内容;⑷小说式:通过虚构,揭露有些人利用节日之便到处走访、送礼等不良现象或其他典型社会现实;⑸散文式:记叙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如写议论文,可以在文中谈对某个节日的看法,如节日消费等;如写说明文,可以向不了解节日的人们介绍少数民族中鲜为人知的节日的习俗、来历等。
12.(2006,河南中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流。知识的交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情感的交流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思想的交流可以使我们变得深邃。交流使我们充实,交流使我们精彩,交流使我们不断发展。
请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
要求:
(1)请先写出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可“小处着手”着手审题与写作。分割话题从小处入手,就是把“交流”这个大话题分割成几个属于“交流”范围内的“小话题”,如从“代沟与交流”“对手之间的交流”“交流的重要性”“国家间的交流”等几个小的方面来写。选取事例需典型具体,即选取事例不在多而在精,文章一定要有详写的事例,以此透彻地点出话题,说明自己的观点。反映的道理要明确真切,即叙述及议论时,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3.(2006,海南中考)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不得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话题引语由两位名人的话语组成,这与一般的引语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典范性。两句名言,各有侧重,前者从正面强调交流的意义,后者重在从反面说明缺少交流的痛苦,这对于正确立意,多角度取材有很好的指导性。打开思路,是写好本文的关键。可从几个角度思考打开思路。一是从交流的对象上看,可以写亲人、朋友或师生的交流,也可以写自己与书本的交流,与自然的对话,与动物的沟通。前者取材容易,但耳热能详;后者难度稍大,但新颖别致。二是从交流的方式上看,我们要找到一个适宜展开情节、抒发情感的载体。如用一串伤心的泪水,引出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用一声轻轻的问候,叙述解除师生误会的过程;用一张小小的卡片,拾起同学久逝的情谊。三是从交流的过程看,要在情节上多下功夫,生活中正因为有隔膜、有矛盾、有误会,才需要沟通。我们应该把那些或忧愁伤感、或波澜曲折的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要将情感展现得活灵活现,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进行刻画。或用动作、肖像描写;或用语言、景物描写。
14.(2006,湖南益阳中考)在以色列,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了感谢上帝,就用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同时又给那些路过此地的贫苦人以方便,让他们可以随时收割这些庄稼。你也许不像犹太人那样信奉上帝,但你一定知道这样一句俗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请以“感恩”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要求:
(1)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写作指导】可选择与众不同的感恩对象。放眼社会,将目光锁定在敬老院、医院、田野旁等等,一定会发现沐恩之后的感恩人群;倾听大自然,和花草虫鱼用心交流,那里也会有与“感恩”话题有关的趣事;倘若放眼历史,你会得到更多的情感充沛的材料。可挖掘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正反对比切入,将承受恩德之后有人感恩、有人漠然的言行进行对比,或将有人先知恩感恩,后恩将仇报的言行进行对比,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逐层求问,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思考,深挖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之所在;还可以逆向解读,撇开常规性的视角和观点,提出全新的看法。
15.(2006,山东烟台中考)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本题适合写不同的体裁,选写记叙文,一定要做到选材不落俗套;选写议论文,要注意增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我们要善于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文体,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选点要小,立意要深、新。考试作文时间有限,因此在写作时必须做到选点要小,即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映大道理。从材料中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内容详细刻画,往往能获取高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