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4 00:07:46

西城区初三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全集12

  二、课内阅读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6.请根据选文内容回答,这封信是针对儿子遇到的什么情况写的?其目的是什么?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安慰儿子的?
          8.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作者举“克利斯朵夫”的事例的主要意图是( )
          A.鼓励儿子更勤奋地从事艺术事业。
          B.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爬起来。
          C.教育儿子向克利斯朵夫学习,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D.鼓励儿子创造更多的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形象。
          10.与“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哪句?
          三、课外探究
          一只会转的盘子
          ①那只盘子有点缺陷,可是,等我察觉时,餐具的包装和收据早就不知被扔到哪里去了,没办法去商店退换了。那只盘子的底部有个小突起,就餐时一碰到它,它就会自动旋转。这对于用这个盘子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要一边手里握着刀叉,一边还要设法牢牢地摁住盘子,不让它无法无天地转动起来。否则,它就会转个不停,让使用者无法踏实地进餐。
          ②我家4口人,8只盘子,时不时地那只盘子就会出现在某个家庭成员面前。每个人似乎都在设法不让自己碰上那只讨厌的盘子。吃饭前,孩子们往往会主动提出让自己来摆放桌上的碗碟。通常他们会在自己的座位前放上好的餐具,而把那只有问题的盘子摆在其他人的位子前。
          ③每当有谁轮到必须要用那盘子时,便会抱怨: “哎呀!又是它,我怎么这么倒霉呀!”草草吃过饭,将盘子往前一推,还总会找补一句:“厄运总算结束啦!”
          ④听了太多的抱怨,丈夫决心想办法平息大家对那只盘子的牢骚,或者至少在情感上补偿一下碰巧用那只盘子的人。有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进餐时,丈夫宣布:“从现在起,凡是用那只会旋转的盘子的人,其他人都要亲他一下。”说完,他转向当晚那只盘子的使用者——我们的女儿——热情地亲了亲她的双颊。他还示意儿子和我也去亲吻她。
          ⑤那晚,女儿不再感到自己是倒霉的人,她因为得到了大家的亲吻,受到了格外的宠爱。从此,我们全家对这只有缺陷的盘子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⑥孩子们仍然常常自告奋勇摆放餐具,只不过,这样做的动机跟以前不同了。此后,每回吃饭时,大家都就座后,其中必定有一人会洋洋得意地宣布:“哈!我拿到了它!”然后他轻轻用手指一拨那个盘子,让它快速地旋转起来,一面兴高采烈地望着大家。倘若家里有哪位遇上特别不开心的事,大家就会有意把那只盘子放在他的座位前,通常,经过大家一番热情的亲吻之后,那个不开心的人也会变得喜笑颜开,烦恼似乎都一扫而光了。
          ⑦或许因为使用的次数比其他餐具多得多的缘故,那只会旋转的盘子过早地报废了,在就餐时亲吻的仪式也因此宣告结束。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失去那只盘子对大家意味着什么。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到外面就餐,侍者给大家摆放碗碟,结果落在我丈夫面前的是一只会转的盘子,跟先前我们家使用过的那只差不多。
          ⑧孩子们都会心一笑,像拾了个宝贝似的,站起来去亲吻父亲。我在一旁则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找一个底部有个小突起、一碰就会旋转的盘子,就跟从前一样。
          ⑨一件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成为我们全家彼此表述爱意的一个媒介。其实,时不时的,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需要从我们所爱的人那里获得格外的亲吻呢?
          11.选文讲述了一个由一只有缺陷的盘子引出的亲情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每空八个字)。
          12.第④段中,丈夫宣布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认为那个办法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⑥段中画线的语句,反映出人物此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⑦段写道“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失去那只盘子对大家意味着什么。”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失去那只盘子对大家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致女儿的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忐忑( ) 刹那( ) 宿愿( )
          一抔黄土( ) 麦穗( ) 无与伦比(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繁yǎn( ) zhù立( ) xī戏( )
          怒不可è( ) 幼zhì( ) 传shòu( )
          迷huò( ) bó然大怒( )

zktwo 发表于 2016-7-24 01:29:29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
          忐忑:
          (2)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无与伦比:
          (3)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外面下起了大雨,但是他们还是去了公园。
          B.只要坚持下去,最后才能取得成果。
          C.他不仅忙了一天,而且精神很好。
          D.因为她长得美丽,所以她从小就爱帮助别人。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只需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这样理解“基础”,结果只能妨碍人才的成长
          ②基础本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智育
          ③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打好基础
          ④但是,有的同学,甚至教师,对“基础”的理解往往偏于狭窄
          ⑤书本知识已包括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了教科书
          ⑥智育包括书本知识、非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诸种能力的培养,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书本知识的学习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1)例句: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句: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仿句:友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有一次,在初秋宁静的傍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苹果树下,望着向温带飞去的鹤群,我问道:“奶奶,什么是爱情?”
          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意思?’
          “大天使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问他们,什么是爱情。可是,他们也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了奶奶一句。
          “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你还是往下听吧!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答道,但还是解释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2:29:37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这就是爱情,小孙子。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7.作者认为祖母玛利娅“真了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8.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看到了什么?
          9.文中“上帝怒不可遏”的原因是什么?
          10.联系全文揣摩“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外探究
          牵 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儿,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夭夭。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的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1.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写出来。并说说这几处细节描写突出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2:48:53


          [写作]
          学习有关演讲的知识,请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话题,准备一篇演讲稿。不少于600字。
          学习有关书信的知识,给亲人或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不少于600字。
          [实践活动]
          请以“进步”为话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第三单元 少年生活
          学习目标
          1.阅读
          (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词。
          (2)抓住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3)了解社会背景,把握小说主题。
          (4)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
          (5)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2.写作
          (1)学会心理描写。
          (2)发挥想像力,进行探究,改写原文情节。
          3.口语交际
          (1)抓住文中富有哲理的话,结合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针对课文提到的某些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
          《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2.阅读建议
          (1)阅读小说,先要抓住故事情节。由分析故事情节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要素,是社会现实的具体体现,因此,由典型环境可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从而分析出人物性格。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类人的代表,又有独特的个性。应分析他与同类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注意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思想,还要由此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挖掘主题思想。
          (4)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5)品味关键语句。
          3.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9年去南京求学,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通过文学影响,改变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1906年在日本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俄国、东欧等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9年回国,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官员,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了《狂人日己》。从此,他一直走在新文化的前列,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以后相继到厦门大学、广州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逝世,全部作品收集在《鲁迅全集》中。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3:21:23


          “鲁迅”的笔名是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五月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启用的。从此以后,“鲁迅”的名字扬名四海,尽人皆知。鲁迅为何取这样的名字呢?1920年底鲁迅跟许寿棠见面时对此作了解答,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思鲁而迅速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取名“鲁迅”充分表达了他对母亲、祖国的热爱,以及时刻不忘奋力前行的严格要求。
          (2)小说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可以插入适当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把高潮、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这种写法叫倒叙。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思想服务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更为重要。
          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
          学习诊断
          9.故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猹( ) 折本( ) 秕谷( ) 五行( )
          装载( ) 深黛( ) 鹁鸪( ) 潺潺(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隐晦(hùi昏暗) 易主(yì容易) 抖着(dǒu颤动) 瓦楞(lénɡ沟条)
          B.萧索(suǒ冷落) 胯下(kuà倒台) 祭祀(sì典礼) 装弶(jiànɡ捉鸟)
          C.秕谷(bǐ不饱满) 无端(duān缘故) 如许(rú如果) 打拱(gǒnɡ作揖)
          D.嗤笑(chī讥讽) 深黛(dài青黑色) 寒噤(jìn打哆嗦) 愕然(è吃惊)
          4.与“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句中的“听”的意思一致的是( )
          A.听其自然 B.听而不闻 C.言听计从 D.骇人听闻
          5.结合句意解释加点的词。
          (1)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
          (2)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愕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各句属于哪一类描写人物的方法。
          A.他(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
          B.“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

zkone 发表于 2016-7-24 03:29:43


          C.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D.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 )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一文以环境描写交代背景,烘托气氛;以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心思想。
          B.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故乡》一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故乡经济的衰败、萧条为背景,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D.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在任何时候都只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8.故乡有许多雅称,请你再写出三个:
          二、课内阅读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9.从选段看,围绕“闰土”,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概括写出)
          10.说说第一段中的加点词语“非常吃惊”的原因。
          11.结合选段文字,具体说说“我”与“闰土”相别20多年后都有哪些变化?用原文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2.选段文字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请择其一处予以分析。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4:43:42


          三、课外探究
          ①住33号那会儿,左邻32号是个老人。
          ②老人一生相当( ),( )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丢在空袭中;“文革”中,妻子经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和他划清( ),远他而去,不久,和他( )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③可是在我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我终于不揣冒昧地问:
          ④“你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有伤怀?”a
          ⑤老人无言地将我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我的眼前:
          ⑥“你瞧,它像什么?”b
          ⑦这是一片黄中透绿的叶子。这个时候正是深秋。我想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c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⑧这是真的,是十分肖似心脏的形状。我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⑨“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d
          ⑩老人将树叶更近地向我凑凑。我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里的星月一样。
          ⑾老人收回树叶,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百孔千疮,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e
          ⑿老人最后将叶子放到了我的书桌上,他说:“这答案交给你啦,这实在是一部历史,然而更是一部哲学啊。”
          ⒀如今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我在人生际遇中突遭打击的时候,我总能从它那里吸收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
          13.若给短文补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乐观向上 B.特殊的树叶
          C.老人 D.老人和树叶
          E.一片珍贵的树叶 F.我和老人
          14.这篇文章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②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语,正确的是( )
          A.坎坷 很多 界线 相依为命
          B.坎坷 各种 界限 相依为命
          C.曲折 很多 界限 朝夕相处
          D.悲惨 多种 界线 朝夕相处
          16.根据语境,写出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矍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冒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把树叶比作心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标序号a~e的问句中,________是设问句,________是反问句。(只填字母号)
          10.*孤独之旅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茫然 夜幕 漂游者 B.万倾 掺杂 萤火虫
          C.篷松 肥硕 歇斯底里 D.稠密 尤如 按部就班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叠词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________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②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________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③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________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④一样的芦苇,一样________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A.青森森 朦朦胧胧 重重叠叠 浩浩荡荡
          B.重重叠叠 青森森 浩浩荡荡 朦朦胧胧
          C.朦朦胧胧 青森森 浩浩荡荡 重重叠叠
          D.朦朦胧胧 浩浩荡荡 青森森 重重叠叠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5:57:45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
          B.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
          C.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查看一下。( )
          D.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似的笑声。( )
          4.为下段文字填上恰当的标点。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5.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仿照下面一段话的语言特点写一段话。例如:走出孤独,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生活依然美好。愿你成为一滴融于大海的水,更愿你成为莽莽林海中一株生机勃勃的树。
          仿句:走出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6:38:46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6.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头没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这样的情节对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完第⑿段,你认为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⒁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下蛋了……”这有什么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的叔叔于勒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挣钱 挣扎 挣开 挣脱
          B.蛋壳 蛎壳 地壳 金蝉脱壳
          C.煞白 恶煞 煞风景 煞有介事
          D.更换 变更 更替 万象更新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
          B.比喻很有把握。( )
          C.形容生活非常困苦或窘迫。( )
          D.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
          3.下列各句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
          A.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C.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D.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将下面文段中用错的标点符号改正到□中。
          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5.填空:“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我”指的是________,“他”指的是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
          ②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③“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④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⑤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7:39:02


          ⑥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
          ⑦……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⑧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⑨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⑩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⑾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⑿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⒀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⒁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⒂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⒃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⒄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⒅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⒆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6.根据画线语句判断:下面的文字应该交代的故事情节有什么?
          7.阅读⑦~⒆段完成填空:随着情节的发展,菲利普的心理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变化?故事情节:怀疑水手是于勒—— —— ——得知水手是于勒
          相应心理: ( ) (担心) ( ) ( )
          8.从选段内容看,菲利普和克拉丽丝的性格有哪些异同?
          9.从选段结尾文字看,菲利普夫妇将如何对待再度落魄的于勒?
          三、课外探究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一排。
          ②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③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④“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⑤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⑥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⑦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⑧“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西城区初三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全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