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4 00:07:51

西城区初三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全集9

  15.*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独处幽居 处世判事 设身处地 处境危险
          B.曲解其意 委曲求全 曲高和寡 曲径通幽
          C.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牵强附会 富国强兵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 ) 味同嚼腊( ) 提练( )
          高谈扩论( ) 烂加非议( ) 逻缉( )
          不求圣解( ) 能言善辨( ) 要决( )
          3.下列外国文学名著你读过吗?请把它们与相应的作者和国籍相连。
          《红与黑》 海明威 俄国
          《简•爱》 列夫•托尔斯泰 美国
          《复活》 夏洛蒂•勃朗特 法国
          《老人与海》 司汤达 英国
          4.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甲同学认为凡课外书籍都应该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不赞成。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8.第①句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③④⑤句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分析其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0:17:55


          10.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字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玄虚(xuán) 状元 催残
          B.概叹 脂粉(zhǐ) 为民请命
          C.缈茫 诬篾 省悟(shěnɡ)
          D.脊梁(jí) 框骗 前扑后继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农民把情况________到县里。(反应、反映)
          ②这里环境________,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清净、清静)
          ③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_的要素呢?(必需、必须)
          ④他们________重重难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渡过、度过)
          3.分析复句关系。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上,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B.这个节目表达出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党汇报。
          C.考古、历史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课内阅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________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①)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②)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①)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③)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④)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给第七自然段方框中填进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6.文中加“△”符号的代词各指代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①”指代的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B.“这②”指代的是信“国联”,求神拜佛。
          C.“它③”指代的是求神拜佛。
          D.“这④”指代的是“自欺”。

zkone 发表于 2016-7-24 00:48:22


          7.对文中画线句子中“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被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第一二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点再摆出对方论据。
          C.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第七八自然段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作者确立的论点。
          三、课外探究
          ①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②先哲孔子早就提醒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有诗曰:“一言为重百斤轻。”也是极言诚信的重要。
          ③有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当初是一个农民,家徒四壁,也没有办企业的经验,可是当他决定办厂时,大家都来帮助,邻里和朋友们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十几万元资金,结果他获得了成功。有人不明白,当初人们为什么会借钱给这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还是在人民公社的时候,他和一位工友打赌,赌注是谁输了谁就挑走村中晒谷场上一大堆石头。结果他输了,他便去挑晒谷场上那堆成小山一样的石头。和他打赌的人对他说:“这是开玩笑,千万不要当真。”但他说既然打了赌,就得算数。他断断续续地挑了三个月,空出了一大片地,他在空地上种了几棵桃树,现在每年都结满了果实。人们在品尝甜美桃子的同时,无不赞美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把钱借给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
          ④美国多米诺皮食品公司总经理弗尔塞克,为了维护自己公司的声誉,不惜老本,哪怕企业受到很大经济损失也在所不惜。有一次,长途运货汽车在中途发生了故障,一家公司的商店因生面团供应的中断而陷入困境时,弗尔塞克立马决定包租一架运输机将生面团及时运送到这家即将停业的商店。几百公斤的生面团,值得包一架飞机吗?这些面团的价值还不到飞机运费的1/10,有人表示不理解。弗尔塞克却认为,这是一个诚信的问题,飞机运去的不仅仅是几百公斤面团,而是公司的信誉和希望。这就是这家公司能在全美食品行业中位居“龙头老大”的原因所在。
          ⑤可是,现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不讲诚信,欺诈成风。许多人似乎已经对充斥在周围的坑蒙拐骗习以为常,有的人甚至对以骗为能的人的所谓“能”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有甚者有人认为“无奸不商”,在生意场坑蒙拐骗、赖账害人、欺生宰熟、制假贩假,什么卑劣手段都使出来了。
          ⑥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蠢至极,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害人又害己。市场经济其实就是诚信经济,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根本就无法运行。人们把诚信称为市场经济真正的道德基石,是很有道理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诚信已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生存理念之一。一个人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人们怎敢与他打交道?
          ⑦诚信是道德的基石,是宝贵的资源,因而是无价之宝,它比金钱、才学、机敏、容貌更重要。正如一个寓言里所说:你若失去诚信,便把一切都失掉了。一个拥有诚信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同样,一个拥有诚信的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拥有诚信的国家才有可能兴旺发达。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理解第③④段的内容,说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第⑤⑥段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0:55:20


          12.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怎样做,才能拥有诚信?(60~80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1.从惜时、勤奋、理想等方面分类收集一些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2.围绕某一个话题(如:电子游戏是否有好处),开一个辩论会。
          3.写一个有观点、有论证的议论文段,300字左右。
          第五单元 古代小说
          学习目标
          1.阅读
          (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讨论放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2.写作
          (1)学习古代小说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边熟悉的人。
          (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探究心得。
          3.口语交际
          (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体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陋灵魂,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示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香菱虽然身份低微,但她聪颖坚毅,不甘心于粗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2.阅读建议
          (1)课前阅读《水浒传》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回,了解杨志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以“智”字作为突破口。在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梗概;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应先排除语言上的障碍,熟读课文,能够分别复述曹操和杨修之间当前和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剖析文中重要细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杨修和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征。
          (3)《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4)《香菱学诗》中有不少难懂的名词及术语,应当做好课前预习,细读注释,熟悉故事大意,了解香菱的身世和处境。全文重点写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应抓住本文的学习重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3.相关知识
          (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育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
          (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著。它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表现为对战争的精彩描写。
          (3)《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清人吴敬梓著。全书共55回,由许多彼此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主要内容是批评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着重抨击科举制度,刻画士人的种种丑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在艺术上,讽刺手法超过了以往任何作品。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2:31:45


          (4)明清科举制度简介:隋朝以前,我国职官制为察举制(魏晋以后称“九品中正”制),即由官吏或有声望的人直接推荐,政府“量才录用”。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泮,游泮(周代诸侯的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池,称泮水,学校称泮宫)。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亦称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的举人,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暗示了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学习诊断
          17.智取生辰纲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窥望(kuì) 趱行(zǎn) 怄气(òu) 聒噪(ɡuō)
          B.嗔怒(chēn) 省得(xǐnɡ)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ɡ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ɡ) 计较(jiǎo)
          D.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énɡ) 朴刀(pō)
          2.成语填空。
          ________流不息 直________了当 怨天________人 不________思索
          再接再________ 变本加________ 别出________裁 谈笑风________
          ________心沥血 不________人事 ________苦朴素 锐不可________
          粗制________造 墨守________规 迫不________待 两全________美
          兴高________烈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潜科举”是与“显科学”相对而存在的。它的特点是善于想象和________,善于提出假设。
          (2)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这种________的滥杀无辜的恐怖主义行径。
          (3)公信力不高、组织机构发展不完善很不利于________事业的发展。
          (4)后花园不大,整个________却很精致匀称。
          A.猜想 卑劣 慈善 布置
          B.猜测 卑劣 慈善 布局
          C.猜想 卑鄙 慈悲 布局
          D.猜测 卑鄙 慈悲 布置
          4.在横线上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方冬同学________在考试时犯了作弊的错误,现在________他已经在班会上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我们________不应该歧视他。
          A.即使 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就
          C.尽管 既然 就
          D.因为 由于 因此
          5.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②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③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显示出来的。
          ④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⑤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A.②③①⑤④ B.②⑤①④③
          C.③⑤①④② D.⑤①④②③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3:57:55


          二、课内阅读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在选段末尾横线上填上一个故事情节。
          7.选段中加点词语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8.从选段文字看,吴用的“智”表现在哪里?
          9.对文中引用白胜所唱山歌表达作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山歌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
          B.山歌是白胜为消除走路寂寞、恐惧而唱给自己听的。
          C.山歌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D.山歌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农民反抗的心声。
          三、课外探究
          (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刻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窜,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些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陋。
          ……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
          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一垛儿将来放在州桥栏杆上,叫杨志道:“汉子,你若剁得开时,我还你三千贯。”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的围住了望。杨志道:“这个值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的较准,只一刀,把铜钱剁作两半,众人都喝彩。牛二道:“喝什么鸟彩!你且说第二件是甚么?”杨志道:“吹毛得过;若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作两端,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彩,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问: “第三件是甚么?”杨志道:“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怎么杀人刀上没血?”杨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敢杀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现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牛二紧揪往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 “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我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值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嗓根上搠个正着,扑的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zkfour 发表于 2016-7-24 05:36:56


          杨志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正值府尹坐衙,杨志拿着刀和地方邻舍众人都上厅来,一齐跪下,把刀放在面前。杨志告道:“小人原是殿司制使,为因失陷花石纲,削去本身职役,无有盘缠,将这口刀在街货卖。不期被个泼皮破落户牛二强夺小人的刀,又用拳打小人;因此一时性起,将那人杀死,众邻舍都是证见。”众人亦替杨志告说,分诉了一回。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0.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牛二的出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1)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撞将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比较下面句中的两个“抢”字,说说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1)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嗓根上搠个正着,扑的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画线语句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杨志杀人后自首的情节反映了杨志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城区初三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全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