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九年级语文第11课同步试题及答案
十一 学问和智慧【预习反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 远瞻( ) 寸积铢累( )
晦塞( ) 犀锐( ) 探骊得珠( )
二、你能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1.通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融会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竞天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辟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初步了解课文吗?
1、通过初读课文,你能够概括出作者表达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有许多句子可以作为警句记诵,相信你对其中的一些一定很感兴趣,摘抄下来并刻在脑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链接阅读。
罗家伦(1897-1969),祖籍浙江绍兴。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起相继留学美、英、德、法等国。罗家伦在“五•四”运动时期是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颇有建树。他研究中国教育,发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五、自主学习,发疑提问。
阅读了文章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组交流,合作答疑。
提出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将交流的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课堂练习】
一、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问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一种陶冶人生的熔炉。
B、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C、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瞩。
D、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二、本文语言精炼,富有哲理。请选出其中的两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句子1:
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
句子2:
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
三、课文第四段提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请为下面一则报道写段评论性的结尾文字,要求衔接自然,语言得体,40-80字。
[提示: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即(1)对电视广告做正面精要概括;(2)对电视广告的负面作用提出警示;(3)对今后的电视广告提出希望。]
近来不少家长面临一个新的困惑,孩子们对电视广告越来越痴迷,广告已经开始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和正常学习。比如,有一则广告中就有这样的话:“你捡到钱包了吗?天天都吃龙虾吗?”好像告诉孩子捡了钱不用交还失主。而孩子们作业本上经常出现的“妹(魅)力无限”、“钱(前)途无量”之类的错别字,都是广告惹的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竹 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六、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湛,最为宝贵。
1.以上文字的中心句是 。
2.你能理解“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这句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举例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造一个句子来证明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测评】
一、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借坚强的信念和____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2)两岸关系的融洽与否,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够以和解、互信、坦诚的态度_____广大人民的意愿。
(3)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飞船“神州六号”成功发射,________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4)王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由于他前一阶段扎实复习,刻苦努力,成绩进步明显,从而为后阶段的综合提高打下了_______的基础。
A.坚忍 顺应 标明 坚定 B.坚韧 顺应 标志 坚实
C.坚忍 适应 标明 坚实 D.坚韧 适应 标志 坚定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经验值得文艺工作者和歌唱演员重视。
B.学术委员会采纳了两个青年科学家的建议。
C.我以为你有事,不可能会按时来,然而你却提前来了。
D.每个单位都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杜绝不应有的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一事物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话。
例句:气球,别人稍微吹吹你,你就飘飘然;可是你稍微受点刺激,就再也鼓不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 读书与做人
人生是这样丰富,人生是这样辉煌。作为一个普通人,仅有自己的一点经历是不够的,要想充实大脑,就要靠读书。
读书,谁都知道是好事儿,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
我喜欢小说。小时候常读中国的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爱读外国小说,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些书对我的理解人生有很大帮助。
读书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知识。现在的知识多极了,从计算机一直到航天科学,包括种地都属于知识的范围。记得3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有一位教文学的叶教授,他就是什么书都读,那个时候就开始研究宇宙。我很诧异。叶教授说,一个搞文学的人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读书一方面要读的广,读的博,另一方面要勇于探索,人家没有看过的书我也要读,还要读得深。中国有种老的说法叫“读书破万卷”。这本书你不仅读过了,而且从中还悟出许多道理。所以,有些书必须细读,并不是要读成什么专家,而是要从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这可说是读书的要义。
人的灵魂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它永远在追求最高尚的东西。鲁迅先生的小说,让你懂得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卑鄙,给你一种动力,鼓舞你向上,像阳光照进来一样,世界亮了起来。碰到了好书,就会得到一种力量。然而,好书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的,这需要用心去发现。
巴金读书就读得有用,巴金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佩服的老师,我跟他分手了半个世纪以上。巴金从头到底一直都说真话,就是由卢梭的书引起的。《忏悔录》大家都读过,对有的人影响不大,巴金却得到了大益处,影响了他的一辈子,这好比达到了一种境界。
我已经83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悔的是,读书没有读专,读过之后真正用到的也不多。而对年轻的中学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就开始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引导下,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却不容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大写的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让科学之光洒满成长的心灵
①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和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②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主编王国忠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初中生读书,我建议不妨学学狗熊。熊猫和狗熊这两种动物,没有人不认识的。前者可爱但娇气十足,挑食,只吃某一类竹子,因而体弱多病。一旦这类竹子大面积死亡,熊猫也会活活饿死。狗熊不一样,食性杂,上树下水,荤素皆吃,所以能补充各种营养,体质强壮,力大无穷,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初中同学要多阅读科普作品,最好不要‘偏食’。要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
③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科普作家陈钰鹏先生说:“初中是人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初中阶段受到优秀科普读物的熏陶,从而爱上科学,凡事喜欢提出‘为什么’,那么他的人生也许会因之改变。如果将来在这些学生中能出一位对科学进步有所贡献的专家,那么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贡献。”
④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lun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中,19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沉痛的警示:科学精神的缺失,比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可怕。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法lun动”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
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初中生群体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但科普阅读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重,闲暇时间少,阅读科普文章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多数初中生只有啃课本的份儿,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在“请写出你所知道的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字”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写出了儒勒•凡尔纳、凡纳•卫斯理及其作品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些“可怜的小鱼儿”,因为我们提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太小,无法使他们自由地邀游于“海洋”。我们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均未能为科普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⑥应重视科普教育,让科普阅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老师要带头读科普,要向学生推荐好作品,这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形成科普阅读的风尚;各科老师讲解与科普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穿插讲解或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普演讲或讲座活动。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
⑦我们的初中生是喜爱科普阅读的,只要我们科普作者、出版部门、学校、老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普阅读就一定会得到普及。让成长的心灵洒满科学之光,我们民族的明天也将是一片光明!
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①段到第
段,第二部分先写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号召全社会为普及初中生科普阅读共同努力。
2.本文是从哪三个角度论证“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这一观点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题。
(1) 第②段中写熊猫“偏食”意在告诫我们,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可怜的小鱼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学问和智慧
预习反馈 一、yě zhān zhū sāi xī lí
二、1、指明白人情事理。2、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3、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4、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5、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三、1、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的培养。2、略
四、略 五、略 六、略
课堂练习 一、C
二、开放题。答题要求:抄写正确,陈述理由紧扣原句内容且交代清楚、言之有理三、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无智慧的书,常常只是毫无价值和见解的材料的堆积,对读者的身心发展和灵魂熏陶没有丝毫的帮助。
四、开放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例如:现今的广告大多节奏明快,色彩鲜艳,语言简练;但广告内容是否健康应引起社会关注;希望商家(媒体)在策划广告时以德为本,不可用不当的语言、画面影响孩子。
五、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要点:一个人做学问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要顽强拼搏并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其实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智慧。(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六、1.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离不开学问。2.智慧的形成离不开学问,只有在做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能持久。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将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比作探照灯和泉水。(将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与无学问的智慧进行对比。)4.例:惟有从学问中生长出来的智慧,才不像墙头的草随风倒,而是大树,它可以立根苍茫大地。
课后测评
一、B二、C三、例:弹簧,别人稍微给你敲打,你就频频还击;可是你稍微受点牵引,就再也不愿动弹了。四、(一)1.读书可以学到知识,理解人生,学会做人。2.承上启下3.举例论证,例举中国的小说、外国的作家。4.随便读书固然简单,但如何选择有益的书读并读得有用却不容易。5.“大写的人”应当是不浅薄、不庸俗、不无聊,永远追求最高尚东西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二)
1、 初中生科普阅读的现状。重视科普阅读的措施。
2.(1)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2)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3)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2)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的初中生 丰富的科普读物(知识)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就一般情况而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高低是有联系的,但在某些时候或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请注意“有时”二字。如果认为科学精神与知识水平高低完全没有关系,则不给分。)
5.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参考建议如:增添更多的科普读物,介绍最新科普读物,提供科普信息,举办科普读物讲座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