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综合测试题2
《孟子》二章测试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
文段一:(10分)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 先帝遗德
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2分)
(甲) 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 。(3分)
(乙) 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2分)
文段二:(16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4分)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
文段三:(2003年咸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3分)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答:
(二十)1.B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一)1.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B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5.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文段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简答。(4分)
①文中强调人才的主观因素是: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4、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3分)
5、第四段为什么独立成段?(3分)
文段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城(城墙)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
①多助之至( ) ② 失道者寡助( )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分)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4分)
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2分) ( )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2.D 3.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这是警策之语,这样可以突出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1.C 2.①如获至宝 至理名言 至高无上 ②曲高和寡 孤陋寡闻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施行仁政 5.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