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4 00:09:02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综合测试题2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归纳
          《鱼我所欲也》
          一、 文学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 》,该书
          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
          三、 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通
          四、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 二者不可得兼( ) 则 弗得则死 (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
          而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为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何不为也    (     )
          五、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 翻译句子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鱼,所欲  熊掌,亦我所欲
          (比喻论证)
          (论点)
          生、义不可兼  1、正面阐述人们能够“舍生取义”的道理
          得,舍生取义  2、反面指出不贪生、不避死之心,人皆有之
          3、举例说明不舍礼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4、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谓之失其本心
          运用对比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
          文段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zktwo 发表于 2016-7-24 01:33:49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
          (辟: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b.
          文段二:(2003年青岛)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
          (患: )(辟: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2:44:35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b.
          上面三个题目考查的分别是词语意思、句子翻译和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前两题不难作答,第3题除了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外,重在积累,答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参考答案为: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2.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3.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段三:(2003年荆州)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3:21:25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文段四:(2003年徐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呼尔而与之( ) ②乞人不屑也( )
          ③妻妾之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余因得遍观群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
          (二十三)试题(一)1D2C3A4A试题(二)1①给②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或轻视、不重视)③待车④通“向”,从前2B和C3①万钟的奉禄如果不辩礼义就接受了它,那么万钟对我有什么好处!②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失去了人的本性。4舍生取义。
          文段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4:27:02


          《鱼我所欲也》1.D 2.C  3. ①鱼是我所喜欢的 ②不单单是贤明的人存在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贤明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4.正反对比
举例论证 5.舍生取义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第二部分:加强练习
          文段一(3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二者不可得兼
          (6)死亦我所恶
          2、翻译句子(6分)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用“鱼”比喻 生 ,用“熊掌”比喻义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舍生取义 。(3分)
          4、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而取义 。(2分)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4分)
          5、“我“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意思对即可)
          文段二(25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7分)
          (1)呼尔而与之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向为身死而不受 (5)妻妾之奉
          2、 翻译句子(6分)
          (1)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选段中写到的行人不吃“呼尔”之食,乞人不吃“蹴尔”之食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与《谈骨气》中所举到的 穷人不吃“嗟来之食”
事例相同。本文写这一事例的用意是 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心。 。(4分)
          3、 本段多句用了对比写法,试举一例,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4、文中劝人不干不义之事的一句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
          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 (只要是孟子的名言即可)
          二、(一)5.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6.(1)祸患、灾难。(2)假如、假使。
          7.(1)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样不能都得到,不要生命而要义。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8.提示: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综合测试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