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写作·议论文·基础测试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3-24 14:33 只看该作者初中作文写作指导:谈谈供料议论文的写作!
作者:郁洪千
就 事 论 理 由 此 及 彼
—— 谈 谈 供 料 议 论 文 的 写 作
【技法指导】
中学阶段的作文中,供材料的议论文常常让同学们感到棘手。因为它不仅要准确地理解所提供的材料,还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同现实中相关的事物合理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写好供料的议论文,不仅要就事论理,而且还要由此及彼。
一、分析材料,提炼议题。
写好供料型议论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只有全面地理解了材料,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内涵或寓意,才有可能提炼出适合材料的中心论点。请看下面的两则材料——
材料A: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未能普遍赞赏其中任何一种设计。
材料B: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创造者,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未能普遍赞赏其中任何一种设计。
比较这两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材料A中的关键词“好事之徒”、“一个充满诱惑的圈套”等,均具有贬斥的意味,对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的否定意向十分的明显。据此,这则材料的意蕴应该是:残缺未必不美;无须“好事”;多一点含蓄也是好的等。而材料B中的关键词“艺术创造者”对人物的身份作了界定,“遗憾的是”流露出对人们未能认同接续维纳斯断臂的行为的可惜。由此可见,材料B对接续维纳斯的断臂的行为是肯定的,或认为值得一为。
由以上两例可以发现:在供材料的议论文中,材料的重要功能是启发并限制写作者的思维。所谓启发,就是使写作者有一个思维的触发点;所谓限制,是指在情感和内容上对写作者的思维指向有所规定。因此,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意蕴,可以从推敲材料中的关键词入手,体察其情感,把握其实质。
二、紧扣材料,就事论理。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针对某事,分析其中的关系,揭示其中的道理,表达自己的看法。指明利弊,给人以启迪。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堪称为典范。例如——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鲁迅就1924年4月杭州西湖边雷峰塔终于倒掉一事,结合对“白蛇传”民间传说的评述,指出:凡是维护封建势力、镇压人民自由的“塔”(象征封建制度)必然垮台,深信被压迫的人民必然会获得解放,全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就事论理的关键是“论理”。要论得好,就必须注意几点:第一,态度要鲜明。美的事物,肯定之,赞美之;丑恶的东西,否定之,批判之。第二,话题要集中。有时,所供之料能生发出的“理”可能不止一个。作文时,要抓住一两个方面展开,不要面面俱到。第三,要注意叙议的结合。就事论理的文章要做到“理”从“事”出,但是又不能以“事”代“理”,以叙代议,而要做到:事,叙得简括;理,说得明彻。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3-24 14:34 只看该作者
三、联系现实,由此及彼。
供料的议论文,如果只有对材料的分析和议论,只有自己的一得之见还是不够的,还要由材料内容联系到一定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还要由此及彼。那么,究竟怎样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则材料——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大批的鹿群和野狼。在野狼的追逐和袭击中,鹿群整天奔跑,惶惶不可终日。保护区的工作人为了保护鹿群的生存,对野狼进行了彻底的清剿。野狼被消灭了,鹿群变得安逸,数量很快地增加,可是没过多久,鹿的身体变得臃肿,并且大批地死亡。工作人员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狼又请了回来。鹿群又开始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但是不久,它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灵秀。
这个材料的特点是提出了矛盾的双方:鹿和狼。两者之间既斗争又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作文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基础上就事论理,内容就不够宽泛了。我们不妨进一步联系现实,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的矛盾关系,比如生态平衡中人为地取消一方可能造成另一方的衰亡;人类社会中竞争对手的存在对自身的促进。比如自然法则中的生与死——有生就有死,生生死死互相联系,促进自然社会向前发展。比如人生道路上的苦难和幸福——因为有了苦难,人们才追求幸福;因为有了幸福,人类才有了战胜苦难的勇气……
通过这些联想,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材料通常包含着两个乃至更多的要素,要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因果、条件、相承、对立等,我们要先分文辨清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用存在相互关系的现实事例。通过这样的“由此及彼”的议论,文章才谈得开,谈得深入。
总之,写作供料议论文,基本上可以按照“叙(简洁地引述材料)——议(就事论理)——联(由此及彼)——结(总结全文)”的思路,通过对材料的认真分析,提炼议题,缘事而发并由此及彼地展开,也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观点准确而又鲜明,议得深入而又透彻。
【名篇精段】
在古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该凭借着长处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顾鸿翔《认识自己》
著名诗人舒婷在完成200行长诗《最后的挽歌》和三卷本文集后,表示到此止步,告别诗坛。理由呢?舒婷是这么说的:自己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时,宁愿停止歌唱。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则消息了,我至今还不知是否确切。……不管舒婷究竟是什么原因到此止步,也无论是暂时打住还是永远止步,我都以为舒婷此举证明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生活的智者。
当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时,自己宁愿停止歌唱,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人生与艺术态度。……
——管桦《到此止步》
【他山之石】
“ 买 椟 还 珠 ” 新 考
言 行 一
买椟还珠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是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放在一个装璜得非常华贵的匣子里。郑人不识货“买其椟而还其珠”。这位郑人虽然早就死了,但他的后代至今尚在,而且还在做“买椟还珠”的买卖呢!
请看市面上的高档洋时装,什么“保龄衫裤”、“太阳衫裤”“耐克鞋”等等。据知情者透露,其中绝大部分是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一些个体户生产的,由于套上了外国进口的包装盒或贴上洋商标,顷刻身价百倍。而郑人的后代却不管这一切,“洋装穿在身,我是人中人”。只要精神上得到满足,哪管他真与伪!如果说郑人还珠还算老实得可爱,那么这些郑人的后代情知假冒,依然自欺欺人,可就显得可悲了!
不过在郑人的后代中,毕竟有些“聪明”的子孙,把价值连城的宝珠拱手 送人——他们决不干这种蠢事。他们是识货的。比如他们没病,但想到不能白白浪费“公费医疗”。于是便走进医院,配药先看装璜:五味子糖浆的瓶子很美观,正好作水杯;板兰根冲剂的塑料盒很精致,当文具盒……
走出医院大门,他们倒掉“糖浆”,丢掉“冲剂”。他们的“买椟还珠”自然要比祖宗高明得多——因为没化自己一分钱!
买椟还珠的故事还在流传,而且有所创新,因为郑人的子孙还在繁衍。
〖点评〗
这是在读了材料《买椟还珠》以后写的一篇议论文。叙,叙得简明扼要,重点明确;议,议得实实在在,注意了引申和发挥;联,联得自然贴切,切中时弊,颇有新意;结,结得水到渠成,幽默含蓄。
“ 完 美 ” 有 代 价
张 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汨罗江畔,那个长髯飘拂的孤独诗人在苦苦思索;罗马广场上火刑中的那位科学家口中高呼:“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为了寻求真理、传播真理,虽遭受罕见的劫难而不悔,如风雨涅槃一般,使生命熠熠生辉,获得永恒。
“完美”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生命不止,追求不已的精神。它超脱于一般感官之上的“舒适”之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美;蚕眉俏目,倩影如鸿,风情万种,美;美酒佳肴,笙歌漫舞,飘飘欲仙,美;伶牙俐齿,机智善辩,镁光闪闪,美;登高踏云,拥浪逐潮,心旷神怡,美。但是这些都不能算作完美,在此之上进一步用知识充实自己,涵养高雅的气质;用清醒后的超脱,秣马厉兵,投入到工作状态;用脚踏实地的干劲,刻苦钻研,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用旺盛的精力、开阔的胸襟来笑对人生,拥抱生活……不懈地追求,才有希望击打出完美的理想的火花。
如果一味沉迷于感官之美,不肯放弃,不肯作出牺牲,那就永远只能徘徊山脚之下,艳羡人家那“凌绝顶”的无限风光。
你能忍受十年面壁的凄冷清苦吗?你敢于挑战愚昧和偏见吗?你甘心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吗?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并付诸实际行动,你才能百炼成钢,终至完美。工作把鲁迅的血肉之躯减少到三十八点七公斤,他仍与邪恶势力作无畏的战斗,将身边的“匕首”“投过去,掷在敌人的身上”,给我们留下七百万字的精神大餐。雷锋以其无比的坚韧和执着,在二十二个短暂的青春里,奇迹般地完成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为后人树起一座精神文明的丰碑。普通工人徐虎,几十年如一日“便民服务”,把一颗火热的爱心送进千家万户,给社会吹来一缕温馨的春风。
浮华的人生需要代价,那就是虚掷光阴,空耗生命,结果是繁华如烟云,一阵风过,便荡然无存。真正完美的人生,要用血和汗灌注光阴、浇铸生命,在他倒下去的同时,会有一支悲壮的歌为他送行。
〖点评〗
这是以“完美是残酷的”为话题写的一篇文章,作者联系生活实际,以“感官之美”与“崇高之美”作对比,指明崇高的美才是完美,而完美的代价就是奉献和牺牲。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现实生活中,“桥”到处可见,实实在在的有木桥、石桥、拱桥、斜拉桥等,虚化一点的有鹊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就事论理的文章。
2.请以“家务劳动”为话题写一篇就事论理的文章。
课外练笔
1.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以“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就事论理的文章,谈你对机器人时代的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