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2013-9-26 17:19 只看该作者 61#

本帖最后由 由来初心 于 2013-9-26 17:25 编辑

图片1.jpg


【2008真题】  
3.小勇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为其补充一两句议论性文字。(2分)
    汶川一震,举国悲痛。各界人士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
飞人刘翔两次共捐出了350万元,还想着为灾区人民再做些实事。主持人倪萍捐出了100万元,还在带动更多的人去募捐。火炬手金晶捐献了6000元,她只是刚刚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有个路人给了一位卖艺人100元钱,那位艺人道谢之后,转身就将钱投入了不远的赈灾捐款箱。100元不算多,但也许已是那位街头艺人平时好几天的收入……   
有捐款,就有数额;有数额,就有高低。此高彼低,你厚我薄,难免会有些议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                       ▲                                 
    【解析】“议论性文字”,题目要求非常明确,表达观点的题目相对简单,意思对即可。此题目,中心观点已经说明“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列列举原因即可。
【参考答案】 (2分)
答案示例一:其他东西可以明码标价,爱却无法以价格衡量;捐款的数额不可能一样, 但每一笔捐款背后的那份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却是一样的。
示例二:大灾无情,人间有情;捐款有价,爱心无价。(言之成理即可)


【13年真题】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6.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2分)   
【解析】题目要求“针对网友观点发表看法和理由”。看法:我赞成使用南京话,那么,接下来就要针对网友的质疑进行回应。“腔调有点土”——南京话蛮好听的,很有本地化特色;
“坐过了站怎么办”——还有普通话呢,过不了。这个题很多人得1分,原因就在于漏掉了关键的信息点。
【答案要点】(2分)示例:我觉得用南京话报站好,能让外地游客深度感受南京。再说还有普通话报站,外地人不会坐过站。


【2011真题】
6.新生小柏对社团很感兴趣,你建议他参加文学社。下面是你对小柏说的话,请补写一个活动环节。(2分)
      来我们的文学社吧,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说不尽的桥”中,我们首先考察了南京的文德桥、长江大桥和赛虹桥立交桥;然后                ;最后我们在社刊上发表了以“金陵桥韵”为专题的系列文章。
【解析】此题目旨在考查实地调查之后发布相关文章的程度,在课本上的综合型学习中有类似的章节,根据活动组织流程:实地参观——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发表文章。此外题目还有一层暗示,“文学社”活动,在实地参观前后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哦~答案中只要提到“资料”“信息”等即可。
【参考答案】(2分)示例:查找关于南京桥梁文化的资料(意对即可)


【2012真题】
5.感受书法魅力,推敲欣赏感言。

                              图片2.jpg图片3.jpg图片4.jpg

下面是林桐所写感言中的一段,他对画线处不够满意,你帮他改为        。(2分)
楷书,行书,草书是最常见的书法字体,它们给人别样的审美感受。打个比方,楷书如
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刚劲大气。三种字体各具情态,令人赏心悦目。
【简评】本题旨在考查具有形容性质的词语的运用。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积累字词的过程中,对字词进行分类记忆,这样便于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搜寻到合适的四次词语或者成语。
答案示例:潇洒飘逸


6.利用下列材料,开展主题研究。
图片5.png
汪淳将研究的主题定为“临摹的方法”,挑选了材料《起笔与收笔》和《从“形似”到“神似”》。你将研究的主题定为“         ” ,挑选了材料《          》 ,《            》。(3分)
【简评】本题考查的重点在于将书法作品与人物特长相对应,并拟定主题。除了要求考生掌握各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和特色,也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总结概括能力。
答案示例:《千言万语说“书圣”》   王羲之的故事   兰亭集序

【2013真题】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                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
往返时间
石塘人家线
游古村落,赏竹海,体验怪坡
国展中心南门对面(可乘2路、17路等公交车前往
发车:9:00[来
返程:14:00[Z&X&X&K][来
(每周六、周日)
世凹桃源线
亲历农事,种植桃树,观赏桃花
汤山线
参观茶坊等七坊,了解农副产品工艺流程
溧水傅家边线
览山凹村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
高淳慢城线
游览“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体验慢生活
六合竹镇线
游桃花岛和大泉村黑松林,采摘果实


5.你为34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C   )(2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解析】开场白——1.简洁(貌似都不长)2.阐明活动意义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这个开场白没有深度。。。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没有指出34路核心意义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没有突出“博爱”二字


【答案要点】C


7.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4分)
                                                                                 
【解析】安排行程先参考他的游玩时间:一个下午+一个整天
       目的:自然风光、游览南京城(感受南京文化)
      1.中山码头  这个关键词和材料一34路线路重合,所以称作34路
      2.游览自然风光    这几天线路均可   
       3. 国展中心南门对面(可乘2路、17路等公交车前往   和材料二相关
       三者互相搭配即可,注意信息点不要有疏漏

【参考答案】
(4分)示例:周六下午,乘坐34路公交车,这样可以一路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到底站后游览中山陵。周日,乘坐“高淳慢城线”直通车去游览“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返程后在国展中心顺便乘坐2路车,听听地道的南京话。

【题型评析】
基础综合题型这几年变化多端,但是都是以课本综合型学习为纲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命题,失分率较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在考场上,临场梳理整合信息,并进行有序表达,对很多学生老说心理障碍难以克服,同时,很多人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尽善尽美,甚至不断否定自己。其实大可不必,扣准信息点,进行整合即可,一般来说,改卷时老师更关注信息是否齐全,表达是否简介有序,只要没有明显的病句,语句通畅即可。

此类题型最能考查学生语文积累与运用能力,也最能考查出学生组织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出自课本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知识。紧密结合南京本土热点,有新鲜的气息。个人非常喜欢~(是不是有点变态。。。。哈哈)


点赞
2013-9-27 12:00 只看该作者 62#

非常好的贴子.请问名著阅读和情景对话是一样的内容吗?谢谢
点赞
点评

由来初心 发表于 2013-10-9 18:18  详情  回复

谢谢,最近假日出行,没更新提帖子,正在写,明后天更新。不一样,名著的分析在50楼,情景对话在49楼。

2013-10-9 18:18 只看该作者 63#

cathy20130309 发表于 2013-9-27 12:00
非常好的贴子.请问名著阅读和情景对话是一样的内容吗?谢谢

谢谢,最近假日出行,没更新提帖子,正在写,明后天更新。

不一样,名著的分析在50楼,情景对话在49楼。


点赞
2013-10-10 17:32 只看该作者 64#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jpg

【题型分析】

      这个题型是从06年开始南京才考到的,在高考中这个万年题型每年占据10分的比重,虽然不多,但是失分率仅次于阅读,难度较高。但是,在南京中考中,3~5之间波动,难度也偏低,正所谓“考场之上,分分必争”,这种题目丢分上限为1分,再多小伙伴们就要面壁了。看苏州、扬州等地的中考题型,默默地说,南京这个题型难度相对较低,例如各地中考均已涉及较难的“表达技巧”此类考点,南京中考依然按兵不动,把这份压力转嫁给了高中教师。也许,对于中考生来说,是件好事。然而,过了初一,总有十五,高考考场上答题点扣不准,吃亏的还是咱们孩子们自己。从13年的趋势来看,此类题目会和高考题目、题型靠近,开放性试题会成为主要失分点。


偶然看到的一个专题复习,很不错,分享给大家 中考语文总复习ppt课件:诗词鉴赏.zip(794.45 KB, 下载次数: 113)

历年真题详解分析
【13年真题】
[古诗阅读]
减字木兰花  琴
[宋]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8.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4分)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
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                                                              ;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解析】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第一个题目比较简单,“万籁收声“即可看出句中”静“字为核心词汇。
“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题属于超纲题,《琵琶行(并序)》一文出自高中课本必修4,部分孩子还没有接触。不过,作为名篇,其中名句还是提前有所接触的。 不过,从“曲调”二字可以推测,没有音律已有情感在内。由此,和文中“宫商”“意”相对应,同时“未...已。。”这个句式也可帮助孩子们解开此题。
(3)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这两句写了什么?
此题属于较难题型,同时也存在审题陷阱。部分学生会不小心写成整个下片的解释,考场上紧张,审题不清很容易出现此现象。
这两句在描写琴声,如悲凉的风,淙淙的流水一般,让人听出了弹琴人的千古愁绪。句中以名词堆积而成,“风”“水”“千古意”,在分析时结合作者的想象加以修饰即可。
【参考要点】
⑴静
⑵未动宫商意已传
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12年真题】
【古诗阅读】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诗题眼的把握。  
        (2)本题蕴含两个考点:
第一,何为感官?感官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这是阅读部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知道何为感官,乱答一通,即便是答对景物的特点也是不得分的。这需要考生平时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关键词要理清,否则此类题型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第二,景物的怎样的特点?这一部分难度较小,从诗文即可看出,
【参考要点】
1.幽
2.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11年真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1分)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2分)
【解析】不解释。虽为选拔性考试,此题没有作为选拔性题目进行难度设置。难度不大,基本上都能做对了。注意分析诗文标题即可
【参考要点】(1)(1分)酒
        (2)(2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0年真题】
【辑古诗】
    6.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2分)
《次北固山下》……………………………………王  湾
    《春望》……………………………………………杜  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集名称:《              》
【解析】上面几首古诗均以思念家乡为主题,所以,汇集成册时,只要和思乡相关即可
【答案要点】
    6.(2分)示例:《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品诗句】
    7.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来源:学+科+网Z+X+X+K]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解析】做此类题目最忌讳看错题目,建议标记“不恰当”三个字。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古诗词中很少有塞外风光不写凄凉氛围的,宁静祥和的氛围多在田园诗、山水诗作中出现。
   【答案要点】C
【写寄语】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解析】不是古诗词文中的常规题型,不过,把仿句和古诗文结合起来考也是一个创新,较为新颖,多储备些四字词语很重要。
     【答案要点】
      8.(2分)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09年真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1题。(1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分)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11.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
诗    文
语    句
表达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1)▲  
《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
《观第五泄记》
(2)▲
  依依不舍
【解析】少年,会背课文吗?!少年,还记得课文里面都讲了啥吗?!这个题目太狠了,南京中考历史上课内外古诗文结合的最好的题目,没有之一!不解释,考前忙着做试卷,没复习课文,估计这两个题目要栽倒一部分小伙伴。少年,课内基础打扎实,课外文言文的根基不能丢。
【答案要点】  l().(3分)(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每处1分)
  11.(2分)(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  (每处1分)

【08年考题】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                              
【解析】扣住色彩二字即可,大漠---黄沙,孤烟——白色,长河——银色,夕阳——橘红色,最后突出大漠风光的美丽。
【答案要点】(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07年考题】
【古诗阅读】
6.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    ”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解析】(1)“动景”“静景”这两个名词不难理解,此题基本没有难度
(2)若字的意思是“仿佛”“好像”在这里表明了这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日月星辰运行于天际,作者想象到二者都是出自大海之间,充分表现了大海的包容力,也暗示了作者渴盼这样的胸怀。(PS:很多人都说曹操阴险奸诈,不要被三国骗了,三国鼎立,相对于刘备集团诸葛独大,三兄弟跟随,基本上没有耐用的良将谋士,曹操麾下文臣尽心,武将尽力,儿孙争气,博大胸怀可见一斑,跑题了,跑题了,继续说题目)
【答案要点】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06年考题】
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解析】(1)《饮酒》这篇为初二课内诗词,理解起来并不难。预约、舒适、恬静等,答到关键词即可。
(2)此类题是一个较大的题型,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较为常见。答题思路:分析“望”字,分析“见”字的具体含义,分析二者的区别对于表达作者情感带来的差异。
【参考要点】(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点赞

xin2001a  

等级:初中二年级 私信 21

2013-10-29 22:02 只看该作者 65#

持续关注。谢谢老师
点赞

xin2001a  

等级:初中二年级 私信 21

2013-10-29 22:07 只看该作者 66#

非常感谢,好人一生平安
点赞
2013-11-25 20:58 只看该作者 67#

lujh7001 发表于 2013-9-3 09:31

谢谢楼主!正好给孩子学习


点赞
2013-11-26 10:11 只看该作者 68#

感谢无私奉献
点赞

楼主太棒了,辛苦了!
点赞
2013-11-27 17:46 只看该作者 70#

文言文.jpg

【题型分析】
从分值趋势来看,近几年这个模块的分值比重在江苏高考19分恒定不变的大背景下一直在往下降,不得不说,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选材灵活多样,从游记到人物传记再到植物、静物,看上去有点变换多样,实际上结合题型和考点来看,不设置审题障碍,文章基本上能够读懂,以课外考查课内的倾向明显。

从12年开始,每年都有新题型出现,同时砍掉对虚词的考查,降低了该模块的难度。
最近看到不少初一的家长因为孩子做不好文言文而烦恼,其实大可不必,孩子的积累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对文言文这个模块生疏而已。
而对于初三的学生则需要关注自己的失分部分,一般来说,这个模块除了翻译部分允许存在失分(2分封顶)之外,其他题型失分就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基础层面出了问题。

常考实词均在考纲范围之内,部分生疏词汇也不存在阅读障碍即可。至于后面的结合文章内容填空或者回答问题的题目,难度不大,不做一一点评。

对于平时的练习,我来叮嘱几句:
1.不能以解决题目为目的。
   考试可以如此,但是,平时的练习时间非常少而且弥足珍贵,一定要对重点实词做标记并进行查阅。不要觉得漫无边际,我们现在常用字是3500字,也就是说我们为了保证正常的交流和生活,这些字是足够用的,对于古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文言实词需要强制记忆的量并不大,况且还有那么多古今同义的。。。

2.一定要注意翻译的质量。
   我经常遇到一些同学,在翻译是把句子从前往后通读一遍然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往往这样的翻译会存在失分情况,而且都是重点的词汇丢分。如果实在不能控制自己,可以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这样的顺序进行。翻译是按点给分,能出到试卷上的题目都是暗含重要信息的,意思对还有得分的希望,但是如果丢失重要的信息点,被扣分,估分产生的差异后果将很严重。

3.如何积累实词?
经常有人这么问我:我家文言文很多词不认识,平时都见过,一到考试就忘了。咋办?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授课问题,很多时候我也苦恼自己明明讲过的知识点,怎么到了孩子那里就想不起来了。。
人吃了饭会饿,学到的东西会遗忘,这是常识,而我们有时候总是那么一厢情愿地忽略它。
按照记忆规律,人在7~15天遗忘的概率是最大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整理一个练习册子,顺带把平时的习题整理清楚,
对于翻译错或者不熟悉的实词能够在周末找个时间回顾一下错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它时间固定存放即可。
我这个方法挺土的,真的,我不止一次给过他们建议,自以为还不错,后来我的学生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这个方法要“与时俱进”!
他有一个相机,每次考完,就会把错题拍下来,存到小电脑里,每到冲刺复习的时候,我让他看错题,他就让妈妈把图片打印出来,然后带过来和我一起“痛斥”自己的失败

播种一粒种子,我们收获一多鲜花;
播种一种习惯,我们收获一种能力;

对于语文这样要求积累的学科,奉劝读者一句,进步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点赞
2013-11-28 08:59 只看该作者 71#

非常棒
点赞
2013-11-28 09:12 只看该作者 72#

太好了!
点赞

xhxyjyp  

等级:幼儿园中班 私信 1

2013-11-30 11:26 只看该作者 73#

不知道文言文的贴子在哪儿
点赞
2014-1-8 01:53 只看该作者 74#

不知道文言文的贴子在哪儿
点赞
2014-1-8 16:09 只看该作者 75#

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楼主,祝好人一生平安
点赞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