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题型分析】 这个题型是从06年开始南京才考到的,在高考中这个万年题型每年占据10分的比重,虽然不多,但是失分率仅次于阅读,难度较高。但是,在南京中考中,3~5之间波动,难度也偏低,正所谓“考场之上,分分必争”,这种题目丢分上限为1分,再多小伙伴们就要面壁了。看苏州、扬州等地的中考题型,默默地说,南京这个题型难度相对较低,例如各地中考均已涉及较难的“表达技巧”此类考点,南京中考依然按兵不动,把这份压力转嫁给了高中教师。也许,对于中考生来说,是件好事。然而,过了初一,总有十五,高考考场上答题点扣不准,吃亏的还是咱们孩子们自己。从13年的趋势来看,此类题目会和高考题目、题型靠近,开放性试题会成为主要失分点。 偶然看到的一个专题复习,很不错,分享给大家 中考语文总复习ppt课件:诗词鉴赏.zip(794.45 KB, 下载次数: 113)
历年真题详解分析
【13年真题】 [古诗阅读] 减字木兰花 琴 [宋]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8.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4分)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 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 ;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解析】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第一个题目比较简单,“万籁收声“即可看出句中”静“字为核心词汇。 “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题属于超纲题,《琵琶行(并序)》一文出自高中课本必修4,部分孩子还没有接触。不过,作为名篇,其中名句还是提前有所接触的。 不过,从“曲调”二字可以推测,没有音律已有情感在内。由此,和文中“宫商”“意”相对应,同时“未...已。。”这个句式也可帮助孩子们解开此题。 (3)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这两句写了什么? 此题属于较难题型,同时也存在审题陷阱。部分学生会不小心写成整个下片的解释,考场上紧张,审题不清很容易出现此现象。 这两句在描写琴声,如悲凉的风,淙淙的流水一般,让人听出了弹琴人的千古愁绪。句中以名词堆积而成,“风”“水”“千古意”,在分析时结合作者的想象加以修饰即可。 【参考要点】 ⑴静 ⑵未动宫商意已传 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12年真题】 【古诗阅读】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诗题眼的把握。 (2)本题蕴含两个考点: 第一,何为感官?感官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这是阅读部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知道何为感官,乱答一通,即便是答对景物的特点也是不得分的。这需要考生平时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关键词要理清,否则此类题型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第二,景物的怎样的特点?这一部分难度较小,从诗文即可看出, 【参考要点】 1.幽 2.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11年真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1分)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2分) 【解析】不解释。虽为选拔性考试,此题没有作为选拔性题目进行难度设置。难度不大,基本上都能做对了。注意分析诗文标题即可 【参考要点】(1)(1分)酒 (2)(2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0年真题】 【辑古诗】 6.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2分) 《次北固山下》……………………………………王 湾 《春望》……………………………………………杜 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集名称:《 》 【解析】上面几首古诗均以思念家乡为主题,所以,汇集成册时,只要和思乡相关即可 【答案要点】 6.(2分)示例:《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品诗句】 7.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来源:学+科+网Z+X+X+K]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解析】做此类题目最忌讳看错题目,建议标记“不恰当”三个字。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古诗词中很少有塞外风光不写凄凉氛围的,宁静祥和的氛围多在田园诗、山水诗作中出现。 【答案要点】C 【写寄语】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解析】不是古诗词文中的常规题型,不过,把仿句和古诗文结合起来考也是一个创新,较为新颖,多储备些四字词语很重要。 【答案要点】 8.(2分)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09年真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1题。(1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分)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11.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 【解析】少年,会背课文吗?!少年,还记得课文里面都讲了啥吗?!这个题目太狠了,南京中考历史上课内外古诗文结合的最好的题目,没有之一!不解释,考前忙着做试卷,没复习课文,估计这两个题目要栽倒一部分小伙伴。少年,课内基础打扎实,课外文言文的根基不能丢。 【答案要点】 l().(3分)(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每处1分) 11.(2分)(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 (每处1分)
【08年考题】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 【解析】扣住色彩二字即可,大漠---黄沙,孤烟——白色,长河——银色,夕阳——橘红色,最后突出大漠风光的美丽。 【答案要点】(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07年考题】 【古诗阅读】 6.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 ”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解析】(1)“动景”“静景”这两个名词不难理解,此题基本没有难度 (2)若字的意思是“仿佛”“好像”在这里表明了这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日月星辰运行于天际,作者想象到二者都是出自大海之间,充分表现了大海的包容力,也暗示了作者渴盼这样的胸怀。(PS:很多人都说曹操阴险奸诈,不要被三国骗了,三国鼎立,相对于刘备集团诸葛独大,三兄弟跟随,基本上没有耐用的良将谋士,曹操麾下文臣尽心,武将尽力,儿孙争气,博大胸怀可见一斑,跑题了,跑题了,继续说题目) 【答案要点】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06年考题】 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解析】(1)《饮酒》这篇为初二课内诗词,理解起来并不难。预约、舒适、恬静等,答到关键词即可。 (2)此类题是一个较大的题型,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较为常见。答题思路:分析“望”字,分析“见”字的具体含义,分析二者的区别对于表达作者情感带来的差异。 【参考要点】(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