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本帖最后由 中考作文直通车 于 2014-2-26 08:53 编辑


“我”的位置



       究竟把“我”(即文作者)摆在怎样的位置上,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原则完全不同。

       在记叙文中,“我”可以是第一位的,通篇都以“我”的视角展开,有时候反倒能给人一种亲切的代入感,显得更真实更可信。比如我旅行、我劳动、我高兴、我悲伤,都无损于文章的品质。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初级的记叙文,其实就是关于“我”的故事,如果没有“我”,反倒会显得空洞乏味。

       但议论文却不然。在议论文中,如果通篇都是我看、我说、我认为、我曾经……那就沦于一种自我表达,和议论就相去甚远了。议论要求必要的客观性,得在我和别人、和外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接近平衡点,议论才有意义。一旦找到平衡点并稳稳地站在平衡点,议论就会自然而然生成。

       因此议论文的训练,说到底其实就是摆正“我”的位置的训练。摆正了“我”的位置,其他的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当然,这个训练对初学者来讲,难度比较大,但也不宜因此把它弃置不顾。毕竟,越接近平衡点,议论越自如,接近一分,自如一分,接近两分,自如两分,所以,在这难度较大的地方“浪费”些精力还是值得的。



       议论文中的这个我,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我”和论点的关系。

       这个观点既不能都是别人的观点,也不能都是自己的观点。都是别人的观点,显得空泛;都是自己的观点,易失于偏狭。
也就是说,你可以断定一个人是个混蛋,并以此为题展开论证。但不能因为他无缘无故打了你,你就断定他是个混蛋。也不能因为某某人说他是个混蛋,就断定他是个混蛋。你得综合大部分对他的看法,再看他对人和事的态度,包括对亲友、对对手、对喜欢的事、对讨厌的事的态度,然后综合评估一下,他到底是不是个混蛋,到底在怎样的程度上是个混蛋。这个比照权衡斟酌的过程,就是修正“我”的位置的过程。

       经过了这样的修正,论点和“我”的关系就牢固坚实了,论点也就可以成为“我”的论点了。

       第二是“我的论点”与论证的关系。

       论证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说服别人,不是自我抒发,而是感染别人。如果论证中通篇皆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看、我断定……那别人就只有袖手闪避冷眼旁观了。论证得尽量让别人的主观参与进来。论证得体现出别人的观点和事例,才能让旁观者有参与感。

       但这里面有个分寸,都是别人的例子,就显得空洞,只用自己的判断,就缺乏说服力。达成“我”的论点与别人的例子的谐和,是“我”的论证成功的保障。这就要求“我”得消化别人的例子,把别人的例子融汇到“我”的观点里,而不是悠着自己的性子,一路“飞扬跋扈”地宣讲下去。

       对那些刚开始练习抒情式议论的初学者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有了情感带入之后,人就容易“忘乎所以”,容易自说自话。把“我”的论点、“我”的情感和别人的例子有机结合,是优秀论证的基本保障。


      “我”的观点的恰当位置,就在“我”的情感和别人的例子的交汇处。


        调整我和别人、我和外物的关系,确定“我”的位置,是议论文训练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需要人用一生去磨洗的素质能力。面对不同论点、不同人和事,“我”的位置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个论点、同样的人和事,在不同的情况下,“我”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在各种新形势下斟酌“我”的位置,就是思想人格的自我磨练。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开度、人的素质、人的教养、人的精神高度,说到底就体现在能否熟练地找准并坚守“我”的位置上。这种能力决定了人一生的品流。人既不是世界的附庸,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将自己的独立人格融入世界的流变,是人毕生的课题。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蒲苇。与世界相比,人就像蒲苇一样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知道自己的脆弱,世界对此却茫然不知。

       这就是“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我因有思想能议论,所以能凭借自己的脆弱面对世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金币 理由
家长帮可可 + 1 + 20 墙裂推荐

总评分:  威望 + 1  金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2014-2-26 09:07 只看该作者 2#

继续来学习   
点赞
点评

ht9691 发表于 2014-3-20 13:45  详情  回复

太有用了,谢谢分享

ht9691 发表于 2014-3-20 13:43  详情  回复

太有用了,谢谢分享

2014-3-20 13:43 只看该作者 3#

陈嘉静宝宝 发表于 2014-2-26 09:07
继续来学习

太有用了,谢谢分享
点赞
2014-3-20 13:45 只看该作者 4#

陈嘉静宝宝 发表于 2014-2-26 09:07
继续来学习

太有用了,谢谢分享
点赞
2014-3-20 22:34 只看该作者 5#

有用,保留
点赞
2014-3-21 23:58 只看该作者 6#

每天学习一篇,希望孩子能够深入领会。
点赞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