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乔喆teacher 于 2014-5-22 10:14 编辑
师院附中的月考今天上午结束,孩子可能是或喜或悲。但其实无论孩子考的好与坏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孩子找见自己的问题,并想出解决方式!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共邮箱:speiyoutyxes@163.com ,您可以将孩子的数学和物理试卷情况用拍照的形式,发给我们,受到邮件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对孩子的试卷进行分析,将在三天之内将孩子的诊断情况发回您的邮箱当中。
我们将帮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解决他学习上的问题。
如对上述分析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乔喆teacher,@弢弢苏,@闫跃刚,@丢了脑袋的猪
*本周三周四师院附中将举行5月月考,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物理学科在这次月考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考试范围比较广,将涉及到初二下学期功率以前的全部内容,但是重点是浮力以及功和功率。而在这两个知识点里面浮力又是重中之重。 先来说一下浮力这个知识点在各大考试里面的所占的比例。 在2012---2013八年级第四次期末考试中(改版后),包含浮力的知识点有一个选择(3分),两道填空(6分)作图一道(2分),实验一道(10分),计算一道(6分),总计:27分。是期末考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独立知识点。 中考对浮力的要求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并熟练运用,并且要求学生可以设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前面说了这么多,那么浮力的真正难点是什么呢?其实是浮力计算! 为什么浮力的计算很难呢?其实是因为它的计算方法太多了!有4种!(别的同类型知识最多2种) 到底有哪几种呢?学而思课堂是这么讲浮力计算的。看看我们讲得这些方法,你都掌握了吗?
计算法则1:根据F浮=F向上-F向下(这种方法最常用的地方:求不规则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 (学而思习题课第八次)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系在容器底部,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 A.4N B.6N C.14N D.7N
这道题孩子们的算法经常是先由上表面压力—上表面压强—上表面高度—下表面高度—下表面压强—下表面压力,太麻烦了,而用上面这种方法就变得非常简单。
计算法则2:阿基米德原理与浮沉条件(这个是浮力计算最常见的题型) 1. 确定物体的沉浮状态(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ρ物和ρ液的关系); 2. 根据所得沉浮状态得到F浮与G物之间的关系(常用在漂浮或者悬浮的时候), 以及V排和V物之间的关系(常用在悬浮和沉底);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F浮=G排=ρ液gV排; (学而思习题课第八次)在A、B、C三个相同的容器盛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如图.将三个相同的铁球分别沉入容器底部,静止时,铁球对容器底的压力( ) A.A的最小 B.B的最小 C.C的最小 D.一样大
这种题目孩子上手很容易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去带阿基米德原理,而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判断不清楚状态或者不知道条件如何使用。
计算法则3:二提法测浮力(常用于浮力的实验,计算浮力) 1. 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得物体的重力,记为G; 2. 将物体缓慢放入某种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此时的拉力,记为F1; 3. 物体在这种液体中的浮力,即:F浮=G-F1 (学而思习题课第八次) 如图所示,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全部浸没水中,液面到容器底的距离为h,打开容器底部的阀门k,水慢慢流出直至流完,在此过程中,随着容器内水的减少,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
C.
D.
这种题目如果出在小题里面不算难题,但是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总喜欢干一件事情,就是直接不看题目要求,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题!比方说这道题问的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学生们很多都会认为这个是这个问的是弹力。
计算法则4:受力分析法求浮力(多用于求含弹簧或者含绳子拉力的浮力计算) 1. 既然是力,那么一定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可以求出; 2. 而这种方法的最关键的地方是列两个等式:F浮=ρ液gV排,G物=ρ液gV物,用这两个式子连列,作比,作差求解。 (学而思习题课第八次)将甲、乙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容器中盛有密度为0.8g/cm3的酒精,乙容器中盛有密度为13.6g/cm3的水银.现有一体积为500cm3的圆柱形金属块.当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浸在酒精中的金属块时,可使金属块的1/4体积露出液面,如图甲所示;当用竖直向下的拉力F拉浸在水银中的金属块时,可使金属块的1/4体积露出液面,如图乙所示.g取10N/k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两液体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B.物体底部在两液体中所受压强一样大 C.物体的密度为4.5×103kg/m3 D.F的大小为24N
光一个物体的浮力,学生可能还能弄明白,多了一个弹簧,可能就无从下手了,学生们都会把浮力展开,但是往往忽略了重力其实也能展开。
到这里,浮力计算的计算重点就讲述完毕了。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如果您还想得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或者得到更多关于学习的心得,请加入我们,我们的服务腾讯群是:361149698(请在加群时标明孩子的姓名及学校)361149698361149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