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汉中考研究中心 于 2011-4-30 01:22 编辑
(四)不要随意“去掉小分” 估分时“宜紧不宜松”,考虑小分。通常,单科目计入总分时不要随意“去掉小分”,中考一分之差可能就是一个档次。建议考生至少试估3次分。第一次是按正常估分、松紧适当、宽严适宜;第二次是按从松估分,即稍微松一点,将可得可不得的“模棱两可分”估算在内;第三次是按从紧估分,即稍微紧一点,将可得分可不得分及“模棱两可的分”均不估算在内。具体评分时,答案与评分标准完全吻合或十分吻合的,可以估满分或扣少量分。如果出现答案与评分标准有差异的,应该和任课老师沟通,征求老师意见。 (五)引起“估分”误差的原因 并不是每个学生按照上边介绍地方法一定能够估的很准确,处在中考前夕的学生情绪很容易波动,很容易受到很多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自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 1、不当信息会影响估分心理。 对于优等生,考后他们往往能较快地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在试卷中出的错,在估分时容易过于“保守”。相反,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考生,由于受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考后自我感觉良好,估分时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考试成绩评价过高,缺少余地。此外,一些考生在估分时还会受到周围同学估分信息的“暗示”,如班上某一同学的平时学习成绩与自己差不多,而这位同学估计的分数高过自己,就会导致这位考生对自己成绩的高估。有些平时中等偏上考生,中考却考得很好,估分却不高,原因是怕估高了被别人笑话。
2、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 为人过于自信或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中考万一能超常发挥、赌一把,对自己分数的估计往往偏高;平时比较自卑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担心分数估高了遭别人笑话,对自己分数的估计往往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估分”时要克服盲目自信和过于不自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自己答题的真实状况慎重“估分”。 3、周围同学不必要的“暗示”。 进过研究、分析往年的经验教训,有的班级为什么会普遍低估,有的班级为什么会普遍高估,这些同学是由于受到旁边同学的“暗示”而更改的自己按一定程序所估出的分,而造成的“暗示”结果。 4、心中“目标”的诱导。 为了让家长和老师能同意他“拼一拼”,填报某所名校,有一些学习程度中等的同学在中考“估分”时他也会故意拔高,甚至几十分这就是心中“目标”的诱导作用。 5、中考心态的影响。 在平时的考试中,即使是元月、四月调考中也毕竟是一般大型的的考试,还不能决定学生们的命运,考试气氛远远要比中考差得多,有些考生往往会刚走进中考考场,一下子就会被那种气氛所震慑,尤其是第一科往往考的很失利,心态调整不过来的话,那么后面的考试也不会好到哪去,这样就会和之前的估分相去甚远,造成自己报考的学校不能实现。 6、对责任的规避。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但孩子平时成绩不是很好,怕家长责备,就有意无意高估自己的得分,以求得父母暂时的“宽慰”。统计结果发现,低分段的考生高估的比例大大高于高分段的考生,且分数越低,高估的幅度越大,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7、防止“惯性估分”现象 。 例如某同学上次语文考试排在班级第二十名,他了解到上次排第十九名同学估出语文成绩为115分,则他就“估出”自己语文为114分。此现象称为“惯性估分”现象,不可取。要克服此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估分时,周围不要坐着你相识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