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本帖最后由 钟欣 于 2012-5-3 20:09 编辑

2012北京中考一模海淀语文试卷分析
学而思东学堂语文初中教研 钟欣

        2012年北京中考一模已逐渐拉开帷幕,作为打头阵的语文,海淀、西城的试卷已热呼呼地出炉了,本文将针对海淀一模试卷进行简要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题。
    题量毫无疑问是六道,题型无任何悬念可言,完全沿袭2011中考思路,分别是字音、字义、关联词、语意衔接、标点和修辞。同学们会心领神会地发现今年新增的二十个词语华丽丽地出现在了字音题中,但不难;其他的无论是转折/递进语气的判断、标点正误的考察、语意衔接题中上下文内容及结构的对应,应该说都不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稍微难一点的,应该是字义题及修辞题。字义题中对“奥妙”“莫名其妙”的分析及“神气”“心旷神怡”的分析可能会难倒一部分学生;而修辞题的选项,完全延续去年中考思路,错误的地方不在修辞的判定,而在对表现对象特点的分析,不细心的学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以后大家备考过程中要千万注意的。

    填空题。
    默写题没有什么可说的,考察篇目基本是平时背默过好几遍的诗歌,失分的同学只能埋怨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名著阅读很难。第一空“《诗经》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当有一定文学底蕴的学生苦思冥想到底是哪个名家时,以后会赫然发现答案是“儒家”。此空能得分的学生要么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量,最好是看过文学史;要么上课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没漏过每一个细微环节。第二空和第三空考察比兴的用法,需结合《蒹葭》原文分析,答好此题的前提一是对题干中《关雎》的分析了熟于心,二是需完全领会《蒹葭》一诗的个中含义。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材料内容来看,难度中等。
    第一题,筛选并概括信息,需学生有按分答题的习惯,虽是三则材料,但既有四分,答案要点肯定是四点。本题难点集中如下:第一,材料一中需概括出两个要点,要非常细心审读材料;第二,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需在概括的过程中注意。上过课的同学,对此你们应心领神会的。
    第二题,对材料进行综合概括并得出结论。难点集中如下:第一,材料一中的两个要点几乎集中在一句话中,很多同学可能会漏掉第二点;第二,写结论的时候,需提取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用关联词为两则材料建立起联系,再加以概括。
    第三题,提建议,本题不难,只要注意建议符合题意、可行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题型设置看,没什么可说的,老套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从篇目上看,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海淀的篇目选择为文言文的备考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即选自史书的文言文,16篇中有三篇——《曹刿论战》《陈涉世家》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陈涉世家》近六年已经考过两次。大家可仔细想想。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中选择的是张抗抗的文章《苏醒中的母亲》,写人文章,母爱主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题型上看,
    第一题没有悬念地出了行文思路题,且是表格式的行文思路题,且还是相关情节与对应心理感受的概括,上过课的同学,你们应该很熟悉,本题难度不大。
    第二题语段作用题,思路与09年的《又临黄河岸》非常像。因《2012中考说明》刚刚将作为示例篇目的《又临黄河岸》删掉,换成2011年的新题,因此,这道题应在大多数人意料之外,但从难度来说,并不难。
    第三题,近几年第三题题型设置始终集中在感悟题和全篇赏析两个方向,海淀这次尝试的是感悟题。上过五一串讲班的同学,我强调过答案必须包括如下内容:1 原文的摘引;2 将原文与句子相联系进行分析,即用文章内容解释一遍关键句;3 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为写人文章,故需要有人物的形象分析)。基本上,答案中有这三个要点的同学,本题只要不错字连“段”,语句严重不通顺,不会失分。

    说明文阅读选择的是有关“北京中轴线”的事物说明文,属于文化类小品文。
    第一题毫无悬念给了语言准确性题,完全延续2011中考思路。答案也非常死板——甲句与前文的关系,乙句与后文的关系,再加上固定用语“甲乙两句调换后,表意重点会发生改变,与原意不符”。唯一需注意的地方是前文后文的具体化,上过课的同学们,你们懂的。
    第二题材料链接题,我上课时强调过,做材料链接题,应先将说明层次理出来,理清文章到底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弄清这个,材料链接题通常会迎刃而解的。这次海淀一模的题充分印证了本说法,材料一对应着文章第三段,材料二对应着文章第二段。从答题要点来说,“文章的原理(即说明对象的特征)+ 材料中的现象”即是本题的完美答案。

       议论文阅读《沉住气,成大器》。这次海淀的议论文阅读相对来说出得比较活,活在加大了学生审题的难度。
    第一题本来就是概括分论点,偏偏出成“写一句话,使它能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学生如能审题审出要求概括分论点,不难概括。
    第二题不难,论证过程题,实际上就是对第三段内容进行缩写,对明确本种题型答题思路的同学,是一碟小菜。
    第三题审题有难度,明明是“论据作用题”,偏偏以材料链接题形式出题“分析下列材料能证明文中哪一个分论点,简要说明理由”,其答题要点实际就是事实论据作用题的答题要点——1 证明了分论点……;2 按照分论点逻辑概括材料的论据。学生如审题时能审到这,基本上问题不大,但对于做匹配题做多了的考生而言,能审题到这一步的,应该较少。

   作文。
    对海淀作文的具体分析已放在E度论坛上,这里再多说两句。海淀一模作文题整体上不难,延续了近几年中考全命题作文的出题思路,同时给了学生导语,降低了审题难度。只要在写作时兼顾两方面内容,一是必须有过去,二是必须强调过去给现在带来的启示。也即将过去的生活放入现在的生活中来看待,写出过去的生活为现在生活所带来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方面可以是对过去的新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是过去学会的东西(或者是摔过的跟头)对现在的生活的指导。从这些角度去立意,相对来说是可以写得比较深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无论成败,不管荣辱,一模已成追忆。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清点背包,分清复习过程中的轻重缓急,用现在的努力去把握不远的将来。


已有 3 人评分金币 理由
静静的溪流 + 10 钟欣老师,分析得太好了!
蔡小西 + 20 很给力!
flgj + 50 很给力!

总评分:  金币 + 80   查看全部评分

dy97    

等级:初中一年级 私信 0

2012-5-2 20:57 只看该作者 2#

好, 谢谢!
点赞
2012-5-2 20:57 只看该作者 3#

哇~钟老师,您太辛苦了!分析得太精准了~多谢!:lol
点赞
2012-5-2 21:01 只看该作者 4#

辛苦了!钟欣老师!
点赞
2012-5-2 21:38 只看该作者 5#

学习了,谢谢!
点赞

蔡小西    

等级:分站管理员 私信 1224

2012-5-2 21:46 只看该作者 6#

谢谢老师 老师辛苦啦~~~~一起喝茶~
点赞

点赞
2012-5-2 23:05 只看该作者 8#

学习了,谢谢老师!
点赞
2012-5-3 00:47 只看该作者 9#

:victory:
点赞
2012-5-3 00:49 只看该作者 10#

:victory:
点赞

wfpsp    

等级:初中三年级 私信 7

2012-5-3 07:58 只看该作者 11#

老师!辛苦!分析得非常精辟啊!
点赞
2012-5-3 09:28 只看该作者 12#

老师,选择题那块的“奥妙”与“莫名其妙”两个到底区别在哪?
点赞
点评

钟欣 发表于 2012-5-3 12:23  详情  回复

“奥妙”意思是深奥微妙,“妙”含微妙之意。 “莫名其妙”意思是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两个“妙”的意思实际相同,选项错在对“莫名其妙”一词的解释错了。

2012-5-3 09:30 只看该作者 13#

谢了,老师辛苦了
点赞
2012-5-3 09:57 只看该作者 14#

谢谢老师,辛苦了!
点赞
2012-5-3 12:23 只看该作者 15#

我家青青 发表于 2012-5-3 09:28
老师,选择题那块的“奥妙”与“莫名其妙”两个到底区别在哪?

“奥妙”意思是深奥微妙,“妙”含微妙之意。
“莫名其妙”意思是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两个“妙”的意思实际相同,选项错在对“莫名其妙”一词的解释错了。
点赞
点评

TMX 发表于 2012-5-5 12:06  详情  回复

科学院南路或者中鼎附近能否再开个阅读写作的班,目前初一学生。暑假这些地点能有班吗,目前显示的班级上课地点都很远。谢谢老师~

  • 反馈 顶部